-
任衛(wèi)東主任醫(yī)師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內分泌科 糖尿病有哪些常見誤解?中國是糖尿病大國,最近的統(tǒng)計表明,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中糖尿病患病人數已經超過一億。而大家卻一直對糖尿病存在一些誤解,以下列舉了最常見的十大誤解,給大家講講糖尿病的真實樣子。誤解一糖尿病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事實:每年,糖尿病所導致的死亡率遠超乳腺癌和艾滋病。糖尿病的患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好幾倍。不過還好,血糖控制得好,可有效減少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誤解二超重或肥胖就一定會得2型糖尿病事實:肥胖,的確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但其他因素如家族遺傳史、人種以及年齡也會影響到糖尿病的發(fā)生。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糖尿病的其他危險因素,把肥胖當成糖尿病唯一的發(fā)病原因。實際情況是,有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是正常的,或只是輕度超重的。非常胖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糖尿病,雖然肥胖對于糖尿病和其他一些代謝性疾病來說是一個危險因素。誤解三糖吃得太多會導致糖尿病事實:這個問題比較復雜。1型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及未知因素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與遺傳因素及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超重的確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而任何不健康的高熱量飲食都會使體重增加。研究表明喝含糖飲料與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通常我們說的含糖飲料包括:一般汽水、碳酸飲料;果汁,包括混合型果汁、果味飲料、濃縮果汁;功能飲料;運動型飲料;含糖茶飲;某些調制乳、含乳飲料、植物蛋白飲料,包括椰奶、核桃奶等;其他含糖飲料。這些飲料能使血糖迅速升高,一杯含糖飲料里就有幾百卡路里的熱量,舉例說:一聽350mL的汽水大約含有150卡路里和40克糖。這相當于10塊方糖所提供的熱量;一杯混合果汁飲料和其他含糖果汁含有100卡路里和30克糖,甚至更多。誤解四糖尿病患者應吃專門的糖尿病飲食事實:不論是糖尿病人還是健康人,健康的飲食都有共同標準:低飽和脂肪酸和低反式脂肪、適量鹽和糖、優(yōu)質蛋白質、不含淀粉的蔬菜(綠葉菜、黃瓜、番茄等)、全麥食品、健康的脂肪及水果。事實上糖尿病飲食相比普通飲食而言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所謂「無糖」、「降糖」的食物只是在加工過程中不添加白砂糖等原料,食用后依然是升高血糖的,且通常更昂貴,沒什么必要特意去選擇。誤解五糖尿病患者只能吃很少含淀粉的食物事實:含淀粉類食物也可納入健康食譜,但食物的量是關鍵。你可以吃全麥面包、谷物、面粉、米飯和含淀粉的蔬菜(如土豆、山藥、豌豆和玉米)。除了這些含淀粉食物,還應將各種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水果、豆類、牛奶、酸奶和糖果納入整個飲食計劃內,因為它們都能提供能量。多說一句,淀粉類也是碳水化合物,他們只是和水果、牛奶里頭的碳水化合物類型不同而已。根據您的身高、體重等計算出合適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后,就可以搭配不同的食物了。誤解六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果和巧克力事實: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糖果和巧克力,前提是這些食品的含糖量被計算在每天所需碳水化合物內,且糖尿病患者需多運動來控制血糖。糖果和巧克力對于糖尿病患者和普通人來說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糖果的特點是很少的量就能有很強的升糖作用,所以平日里還是多吃點健康的食品,如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而當緊急情況發(fā)生,如低血糖發(fā)作時,一顆小小的糖果便可以救人一命!誤解七糖尿病會傳染事實:并非如此!盡管糖尿病具體的發(fā)病原因還不清楚,但糖尿病是不會傳染的。糖尿病不可能像感冒或流感一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更多與遺傳因素和生活方式有關。誤解八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冒事實:患有糖尿病并不意味著得感冒的機率增加。然而,還是建議糖尿病患者注射流感疫苗。這是因為,任何感染性的疾病在糖尿病患者身上都會更加難以治療,且他們的病情更容易惡化,并產生嚴重的并發(fā)癥。誤解九用胰島素,意味著2型糖尿病晚期了事實:糖尿病治療可能只使用口服降糖藥、只使用胰島素,或者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同時使用。內分泌醫(yī)生會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許多患者通過口服降糖藥物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因為有些降糖藥的作用機理是通過促進人自身胰島素分泌來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如磺脲類藥物(通常藥名以格列開頭)。有的患者剛診斷的時候,醫(yī)生會先用一段時間胰島素,也是為了讓患者的胰腺「休息一下」,隨后再改用口服降糖藥。所以說不能以是否使用胰島素來判斷患者的病情是否嚴重。誤解十水果是健康的食物,可以無限制食用事實:水果的確是十分健康的食物,它含有纖維素、多種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但由于水果中含有碳水化合物,所以每天吃多少,應被考慮在整個飲食計劃中。推薦在兩餐之間吃,一天不要超過拳頭大小的一個水果。2022年06月15日
716
0
4
-
安海燕主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 腎內科 血糖影響血糖的因素眾多,涉及到飲食、運動、心理、用藥、監(jiān)測等許多方面,無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都會影響血糖的良好控制?,F列舉出10種最常見的導致血糖不降的原因,可根據自身情況對照查找血糖不降的根源。01飲食控制不當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不管病情輕重如何、有沒有使用降糖藥物,都需要控制飲食。血糖輕度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單靠飲食控制,即可使血糖恢復正常。相反,如果不控制飲食,用再好的藥也無濟于事。不過,飲食控制絕不是饑餓療法或是嚴重偏食,而是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的量(指“總熱量”,而不單指“主食”)與質(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比例)。02運動量不足有規(guī)律的有氧運動能促進肌糖原分解及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能降低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強降糖藥物的療效,還能舒緩情緒,減少血糖波動。相反,運動量不足對血糖控制不利。03情緒與氣候因素情緒對血糖影響很大,緊張、焦慮、氣惱、失眠、大喜大悲、過度興奮等情緒變化,均會導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釋放減少,血糖升高。另外,生活不規(guī)律,過度疲勞也會引起血糖波動。寒冷刺激可促進腎上腺素等胰島素拮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出汗較多,若不及時補充水分,血液濃縮,也會使血糖升高。04應激狀態(tài)發(fā)熱、嚴重感染、外傷、手術、心梗、卒中等應激狀態(tài),或女性處于妊娠期、月經期,均會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島素的降糖作用,導致血糖升高。05選藥不合理糖尿病患者用藥應個體化,需根據分型、體型、胰島分泌功能、年齡、肝腎功能、有無并發(fā)癥以及血糖譜的特點,選用降糖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藥物。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醫(yī)療廣告魚龍混雜,諸如“幾個療程即可根治糖尿病”的宣傳純屬無稽之談,切莫輕信。06藥量不足或過量藥量不足導致血糖不降很好理解,不再贅述。大家需要警惕的是用藥過量。降糖藥用量過大,血糖降得過快太低,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及升糖激素(如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使血糖反跳性增高。此時若繼續(xù)增加藥量,血糖會更高,正所謂“矯枉過正”、“物極必反”。因此,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搞清是“降糖藥用量不足”還是“低血糖后高血糖”,若屬后者,則應減少夜間降糖藥量。07藥物用法不正確降糖藥種類很多,用法各異。若用法不當,則事倍功半。例如,磺脲類降糖藥(如達美康等)最好于餐前半小時服用,使藥物的作用高峰與餐后血糖高峰同步,降糖效果最佳;拜唐蘋應與第一口飯嚼碎同服,空腹服藥沒有任何效果。此外,由于藥物的半衰期不同,有的藥需一天服三次,有的只需一天服一次。例如,糖適平等短效制劑,應一日三次,餐前服用,若僅服一次或兩次,則很難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滿意控制。08藥物繼發(fā)性失效有些降糖藥物(尤其是磺脲類)在服用一段時間后,效果會逐漸減退,醫(yī)學上稱之為“口服降糖藥繼發(fā)性失效”,此時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及時調整藥物或換用胰島素。09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機體對胰島素不敏感。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體重超重及肥胖者,其血糖升高大多是因為患者對胰島素不敏感,而非血循環(huán)中胰島素含量低所致。這類患者的首選治療不是刺激胰島素分泌或補充外源性胰島素,而應選擇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等具胰島素增敏效果的藥物,通過改善胰島素抵抗來提高降糖效果。10其他藥物干擾某些藥物可拮抗胰島素的作用,削弱降糖效果,如糖皮質激素、β-受體阻滯劑(如心得安)、噻嗪類利尿劑、雌激素、甲狀腺激素等。因此,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選用藥物時,應盡量不用或少用對血糖有影響的藥物。2022年06月08日
408
1
0
-
任衛(wèi)東主任醫(yī)師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內分泌科 弄懂2型糖尿病控糖并不難!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由于其可以帶來許多嚴重的并發(fā)癥,使患者痛苦,家庭受累,社會負擔、醫(yī)保開支負擔加重。但它又是可以預防、減緩和最大化避免的。在控制好壞和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操作”空間,是一種“努力1分見效1分,放松1分變壞1分”的“彈性疾病”。一、糖尿病是“無知”病有點像開車,良好的駕駛技巧和保養(yǎng)意識,會讓車子少些毛病、行駛得更久。管理血糖跟開車一樣,也需要掌握“駕駛”技術,良好的習慣和保養(yǎng)意識。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有控糖能力的血糖就會好,沒有的話,短期靠運氣,長期不樂觀。所以,糖尿病是可以稱之為“無知病”,沒有“控糖能力”就會發(fā)病,有則“無病”。同樣是糖尿病,為什么有的控制良好能保持健康的體魄20年甚至40年以上?有的為什么發(fā)病短短3、5年就發(fā)生嚴重的并發(fā)癥?其中最大的變量是對糖尿病的認識、態(tài)度和應對方式的不同。那些健康“運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糖友,都是控糖能力較強的“高手”。反之則通常是控糖能力和自我意識較差的?!叭瞬皇撬烙诩膊。撬烙跓o知”。對于糖尿病來說更是如此。日常飲食、常見血糖問題處理、遵從醫(yī)囑治療的意識、良好的運動習慣,這些都是靠主動意識和自我學習決定。這就是為什么“糖尿病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寫入全世界所有“治療指南”中。學習改變命運,同樣能改變糖尿病。所有糖友,在確診那一刻就應該有這種意識,第一時間盡快了解認識糖尿病,學習方法并建立新的健康的生活習慣。二、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有人會說糖尿病與遺傳的關系更大,現有的證據也證明:與無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糖尿病風險增加了0.9倍以上;如果家里糖尿病患者多于2人,患病風險至少會增加1.27倍;母親患病,其他家庭成員患糖尿病的風險是無家族史的2.03倍。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也曾公開一組關于糖尿病遺傳性的數據:父母雙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概率達50%;父母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若是50歲前確診,孩子患病概率為14%,若是50歲后確診,孩子患病概率為7.7%。然而,基因不能改變,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能改變是后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改變生身父母。浙江大學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一項研究發(fā)現,即使是“糖二代”,如果堅持健康飲食,也可預防糖尿病的發(fā)生。英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在遺傳風險評分最高的參與者中,如果飲食健康度高一個點,糖尿病風險就下降了23%。也就是說:雖然遺傳度越高,糖尿病風險越高,但飲食質量提高就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中國的大慶實驗、外國的芬蘭糖尿病實驗、美國的糖尿病干預計劃,都充分的證明的生活方式干預,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性價比也最高的糖尿病防治方式。說到這里,相信你會更重視生活方式,具體怎么做?到底哪些生活方式對糖尿病有影響?今天就分享一個李光偉教授(糖尿病學科泰斗級專家)的“500111”法則?!?”:每周運動五天,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堅持鍛煉和節(jié)食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強度過高反而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因此,我們建議可以用不同強度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鍛煉強度比較大的,比如打球、踢球,每天半小時就夠了;運動強度比較輕,比如遛彎,慢跑的時間就可以稍微長一點,視身體情況而定,愿意選哪種都行?!?”:不喝飲料。飲料可增高29%的2型糖尿病發(fā)生風險,不含糖但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飲料,增高糖尿病風險31%,貼著“健康”標簽的100%純果汁,增加糖尿病風險12%?!?”:晚飯以后就不再進食。晚飯時間最好在18~20點之間,這樣到睡覺前胃里的食物基本消化完畢,不會影響睡眠質量。晚飯后不要再吃東西,也能降低糖尿病的危險?!?”:肥胖的人每餐要減少一兩主食。讓人長胖的是“壞”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是指纖維含量少的糕點、米面,可以配合粗糧等一起混合食用,也可以減少攝入總量?!?”:每天蔬菜攝入至少要一斤。注意每天蔬菜量要大于肉類。如果一天蔬菜攝入量難以達到一斤,可以增加花色、品種來提高攝入量,但也不能太多。每天蔬果的品種以4~6種最合適。“1”:每星期最多外出就餐一次。飯店餐館放的油鹽會比家里做菜多很多。即使無法做到每天在家吃飯,也要注意油和鹽的攝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直接導致了與糖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迅猛發(fā)展。記住“500111”,多鍛煉,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糖尿病最簡單的手段。對那些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好的人群,也可以采用藥物干預的方法,比如二甲雙胍等,減少患糖尿病的風險。糖尿病是“膳食纖維缺乏病”膳食纖維素本被稱為第七大營養(yǎng)素,膳食纖維分為可溶性膳食纖維與不可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本身不提供營養(yǎng),但這種“無用”剛好是它最大的用處。膳食纖維比例高了,高熱量食物的比例自然會降低下來;不可溶性膳食纖維不易被微生物發(fā)酵,但可作為腸道益生菌的食物,促進益生菌的生長??扇苄陨攀忱w維則經過腸道菌群的發(fā)酵,最終產生SCFA(短鏈脂肪酸),SCFA通過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jié)胃腸道激素分泌,從而增加能量消耗、減少脂肪儲存、增加飽腹感,進而改善糖脂代謝。Lancet(柳葉刀雜志——堪稱醫(yī)學期刊中的“天花板”)就曾發(fā)表過大型薈萃分析,強調了膳食纖維和全谷物在日常飲食中的重要性。研究發(fā)現每天每多攝入8g膳食纖維相應的全因死亡風險、冠心病發(fā)病風險、2型糖尿病發(fā)病風險和結腸癌發(fā)病風險會降低7%~19%不等。而每天每攝入15g富含膳食纖維的全谷物,相應的風險也會相應下降6%~12%不等。日本的《糖尿病防治臨床實踐指南》中提到“優(yōu)化總能量攝入的飲食習慣改變對預防2型糖尿病是至關重要的。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已被證明是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并且推薦說“膳食纖維已被證明能夠有效改善糖尿病狀態(tài),不管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如何,都應鼓勵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入20g以上的膳食纖維”。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僅僅提了一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成人每天膳食纖維攝入量應>14g/1000kcal[119]。膳食纖維攝入量與全因死亡、冠心病、T2DM及結直腸癌風險呈負相關[122]”?!禔DA(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鼓勵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攝入膳食纖維,其攝入量應至少達到一般人群的推薦水平,并最好通過多攝入蔬菜、豆類、水果及全谷物或膳食補充劑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這將有助于的降低HbA1c(糖化血紅蛋白)。中國的和美國的《緩解(逆轉)2型糖尿病專家共識》也都將增加膳食纖維素作為緩解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手段加以推薦。中國共識中這么說:“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在胃內排空速度慢,易產生飽腹感??稍黾友帑?、去除80%淀粉的代餐粉制成的全麥面包、綠葉蔬菜、低糖水果等食物的攝入?!泵绹木徑夤沧R更是把“熱量限制+膳食纖維素的攝入”當做是“實現緩解(逆轉)糖尿病的核心”!特別對于超重/肥胖的患者而言。但是也要注意其他營養(yǎng)素的均衡攝入,否則僅僅是單純增加膳食纖維,可能會產生營養(yǎng)不良等負面影響。糖尿病是"環(huán)境失配型疾病這個觀點來自于美國著名的人類進化和生物學家丹尼爾·利伯曼,失配型疾病就是指因為不適應人為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所產生的疾病。在長達數百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生理特點匹配的是采集狩獵時代的環(huán)境,而不是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農業(yè)社會、工業(yè)化以及信息化社會。原始社會以采集狩獵為主生活,我研究過不少人類進化方面的書籍,也對比了很多考古學遺址中飲食遺跡。分析下來,古人的飲食和生活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1.食物靠自然獲得,有什么吃什么,肉類食物為主,有時也會采集植物果實和根莖,實在饑餓了還會吃腐肉;說明人不僅貪吃而且雜食性動物,食譜范圍很廣;2.為了尋找食物,不得不忙于奔波,白天的主要時間用來尋找食物,活動量很大;3.有機會吃飽就盡量吃到撐,多余的熱量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用以度過饑餓的時間(節(jié)約基因);4.能不活動就不盡量不活動,以保存體力,支撐度過沒有食物的時間(懶惰的基因)。但是自農業(yè)社會以后,人類的發(fā)明所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顛覆了上述生活方式,數百萬年進化而來的基因無法適應這些變化,從而導致了肥胖、糖尿病等“失配型”疾病的發(fā)生。工具和機器:工具的發(fā)明是猿和人的分水嶺,進入工業(yè)化社會以后,人們又創(chuàng)造了機器,現在機器變得越來越智能,人的體力與四肢也變得越來無用。像汽車、電梯、遙控器、洗衣機、洗碗機、平衡車、互聯(lián)網、外賣、機器人,為我們提供了方便,也導致了人的活動量的逐步減少,人體熱量也無法及時消耗。農業(yè)的發(fā)明:人類本能的去獲得更多的能量,馴化的植物中多數都是高能量的食物。自然界中,單一的高糖食物極其罕見。但是由于耕種的規(guī)?;?,大米,面粉等高糖食物變得普及起來。高糖致使人體必須不斷分泌胰島素來防止血糖過高,如今人體分泌的胰島素是五十年前的兩倍。而這是造成現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進入工業(yè)社會之后,人類的飲食環(huán)境則進一步惡化,各種高糖、高鹽、高添加劑食物大量地走向我們餐桌,純天然食物變得異常珍貴。這也造成慢性病患者人數的持續(xù)增加。生存方式變化,從原始社會到農業(yè)社會,再到工業(yè)社會和信息化社會,總之我發(fā)現:社會越是發(fā)展,體力勞動就越少。我之前曾列舉過一個考古研究的例子:原始社會,除了睡覺,古人3/4的時間都是在尋找食物。到了農業(yè)社會,勤勞的人才有飯吃,勞動力代表著生產力;到了工業(yè)化社會,出現了白領和流水線上的工人。自此地主和農民、白領和藍領,糖尿病成了富貴病。而如今,坐在辦公室討生活的人越來越多,生存也不要依賴體力了??傊鐣l(fā)展的主軸就是不斷地滿足人們好吃懶做的天性。這種天性遇上我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失配型疾病”就這樣產生了。2022年05月29日
1097
1
18
-
任衛(wèi)東主任醫(yī)師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內分泌科 餐后血糖為何居高不下?該咋辦?為何要重視”餐后高血糖“?“餐后血糖”是指從進餐后血糖開始上升算起,一直到血糖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這一段時間的血糖。臨床通常用“餐后2小時血糖”來代表“餐后血糖”。正常人進餐后0.5~1小時血糖達到高峰,2小時后回落到接近進餐前水平,血糖升幅很少超過2.2~3.3mmol/L。為何要重視餐后血糖?主要基于以下四點:?●?檢查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發(fā)現糖尿病,因為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往往首先表現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餐后高血糖是導致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證實:與空腹血糖相比,與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關系更加密切?!?餐后高血糖可以反映患者進食量及降糖藥物的選用是否合適?!?可以間接反映患者胰島b細胞的儲備功能(即進食后食物刺激胰島b細胞追加分泌胰島素的能力)。餐后血糖為何居高不下?影響餐后血糖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飲食的量與質、胃腸道吸收功能、餐前用藥情況、餐后是否運動以及自身胰島b細胞的儲備功能等等。分述如下:1、忽視飲食控制不注意控制飲食,每頓飯吃得太多或所吃食物的升糖指數(GI)較高,均可導致餐后高血糖。對策:?1?控制進食量,每餐吃七、八分飽即可(一般情況下不超過2兩)。2?提倡少吃多餐。為減輕餐間饑餓感,主食盡量選擇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粗糧或全麥食品。3?稀飯、粘粥的“升糖指數”比較高,可顯著升高餐后血糖,故糖尿病患者應盡量不喝或少喝稀飯。4?少吃油膩食物,因為脂肪類食物的含熱量較高。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沒有良好的飲食控制,再好的藥物也是枉然。2、飯后缺乏運動“有氧運動”可以增加熱量消耗,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起到輔助降糖作用,許多糖尿病人吃完飯就坐下來喝茶、看電視,沒有飯后運動的習慣,這也是導致餐后高血糖的一個重要原因。對策:?1?飯后適當運動?;颊呖梢赃x擇“有氧運動”(如慢跑、快步走、游泳、健身操等)。2?運動強度不宜過大,在餐后半小時開始運動,時間掌握在30~45分鐘。3?注意不要做高強度的“無氧運動”,后者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反而會升高血糖。3、降糖藥物選用不當降糖藥物分為很多種類和劑型(如緩釋片、普通片等),不同種類和劑型的降糖藥物,作用特點都不一樣,需要結合患者血糖譜特點及胰島功能狀況合理選用。如果藥物選擇不當、藥量不足或用法不對,同樣也會導致餐后血糖居高不下。對策:?1?首先,要選對藥物。對于餐后高血糖患者,應盡量選擇短效降糖藥物??诜堤撬幙蛇x擇短效磺脲類(如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奈類(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α-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DPP-4抑制劑(如西格列汀)等。在針劑方面,可選擇“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如門冬胰島素、賴脯胰島素、谷賴胰島素)、“短效胰島素”(如諾和靈R)以及短效GLP-1受體激動劑(如貝那魯肽)。2?其次,還要注意結合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例如,對于胰島功能較差的糖尿病患者,盡量選擇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如諾和銳)或短效胰島素(如諾和靈R),胰島素促泌劑(磺脲類、格列奈類、DPP-4抑制劑等)往往無效;再如,若患者飲食偏西化,碳水化合物吃得比較少,肉蛋攝入比例較高,這種病人用α-糖苷酶抑制劑往往效果欠佳,因為該藥主要是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3?第三,用對藥物也很重要。例如,α-糖苷酶抑制劑要求與第一口飯一起嚼碎同服,格列奈類要求餐前即服,格列喹酮及格列吡嗪要求餐前半小時口服,諾和銳要求餐前即刻皮下注射,諾和靈R要求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貝那魯肽要求餐前5分鐘皮下注射。這些針對餐后高血糖的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制劑通常需要一天三次餐前給藥(注:DPP-4抑制劑除外)。如果用法不正確,療效也會受影響。例如,α-糖苷酶抑制劑要求隨餐嚼服,如果飯后服用,療效就會大打折扣。如果藥物選擇和用法都沒問題而餐后血糖仍高,可在獲得診治醫(yī)生的確認后酌情增加藥量或采取聯(lián)合用藥。4、“基礎血糖”沒控制好大家都知道“水漲船高、水落船低”的道理。如果糖尿病患者的基礎血糖(即餐前血糖)較高,餐后血糖自然會順勢而上,因此,要想控制好餐后血糖,首先要把基礎血糖控制好,這一點同樣非常重要??傊?,導致餐后血糖的原因很多,涉及到飲食、運動、藥物等多種因素,具體到每一位病人,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找準原因,對癥下藥,才能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2022年05月09日
842
0
4
-
王子鴻副主任醫(yī)師 寧波市第二醫(yī)院 整形美容科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醫(yī)生提醒:做到5點,遠離糖尿病糖尿病篇——控制好血糖,一樣可以健康長壽,發(fā)現糖尿病前期很重要!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6億,據估計,到2025年將增加到3億。糖尿病的發(fā)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糖尿病發(fā)病前的一個階段,患者已出現糖調節(jié)受損,表明此時患者已有發(fā)展為糖尿病的傾向,醫(yī)學上稱為糖尿病前期。如果在這個時期進行有效的干預,則可推遲糖尿病的發(fā)生,其中有1/3患者甚至可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因此,預防糖尿病千萬不可忽視糖尿病前期者。怎樣才算糖尿?。刻悄虿∈怯捎谝葝u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所致的一組代謝性疾病,其特征是慢性的高血糖并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嚴重者可發(fā)生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昏迷而危及生命。慢性高血糖可導致各種組織器官尤其是眼、腎、神經以及血管損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據估計,現全世界有1.6億糖尿病病人,中國據估計近4000萬?,F在診斷糖尿病的標準為:糖尿病癥狀+任意時段血糖水平≥11.1mmol/L、空腹血糖≥7.Ommol/L、負荷后2小時血糖≥11.1mmol/L??崭寡恰?.6mmol/L~<7.0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負荷后2小時血糖≥7.8mmol/L~<11.1mmol/L為糖耐量受損。糖尿病是怎樣發(fā)生的?1、無論l型還是2型均有明顯遺傳傾向。2、病毒感染及某些化學毒物被認為是l型糖尿病的環(huán)境因素。這些病毒包括柯薩奇B4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3、進食過多,尤其高脂肪、高蛋白和甜食、高熱量食物、肥胖、長期靜坐工作及活動減少等等均是2型糖尿病的誘因。4、據統(tǒng)計,1型占10%,2型占90左右??傊?,糖尿病是多基因、多因素疾病,是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糖尿病初發(fā)癥狀如果發(fā)現下述異常情況,則提示病情可能已發(fā)展到糖尿病期,更應盡早到醫(yī)院檢查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1、體重在數月內迅速下降10千克以上。pay_read_line當前卡片暫時不支持2、發(fā)生卒中、白內障、久治不愈的尿路感染及陰道炎、男性勃起功能障礙。3、強烈地感到口渴。4、排尿次數及尿量均明顯增多,特別是夜尿增多。5、經常感到饑餓。6、傷口愈合得極慢,且皮膚很容易感染。7、出現視物模糊,夜間視力差、眼前有塊狀陰影飄動,并呈進行加重。8、肢體出現自發(fā)性疼痛(即便是休息時也感覺疼痛)、麻木、感覺異常(如燒灼感或過度敏感或似有"螞蟻爬過"的感覺等),常有手腳發(fā)冷或發(fā)熱的感覺等。糖尿病的預防1、不暴飲暴食,生活有規(guī)律,吃飯要細嚼慢咽,多吃蔬菜,盡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這樣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保護胰腺功能有幫助,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記??!2、性生活有規(guī)律,防止感染性疾?。徊灰赃^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過量抗生素會誘發(fā)糖尿病。3、糖耐量不正?;蛴刑悄虿〖易迨返呐笥芽梢栽谧畲笙薅葍确乐固悄虿〉陌l(fā)生:每年吃三個月的煙酰胺、Vb1、Vb6、甲基Vb12(彌可保)增強胰腺功能。4、多加鍛煉身體,少熬夜。5、糖類攝入這是相對來說,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飲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島素的參與。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與葡萄糖,請患者慎食蜂蜜。2022年04月06日
284
0
0
-
2022年03月25日
435
0
0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1、高糖食品。此類食物的受喜愛程度是比較廣泛的,不論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同時情緒低落時吃一些甜品可以促進體內多巴胺激素分泌,使自己的情緒得到一定的緩解,所以大部分人對于高糖食物的依賴感是非常強的。有利也有弊,高糖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體內的糖分含量,因此大量攝入此食物后,影響了自己的胰島素分泌,體內的糖分得不到消耗利用轉化成脂肪,造成了慢性疾病發(fā)生。2、高鹽食物?!吨袊攀持改稀吩浿赋鲆粋€正常成年人,人的每天攝鹽量應該控制在5~6克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標準范圍,常吃一些高鹽食物,使自身鹽分攝入過多,造成血液黏稠出現血管堵塞的疾病發(fā)生。人們常吃的腌制食物,在腌制過程中,放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儲存,堆積大量的食用鹽,經常吃這種食物,雖然在口感上比較下飯,但也影響了自身的血液循環(huán)性,久而久之使血管出現了催化問題。3、淀粉食物。人們常吃的淀粉食物淀粉含量十分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平時應該避免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這是因為人體承受不了過多的淀粉,從而轉化成葡萄糖,優(yōu)化自身血糖出現波動性轉折變化。主食對自身有一定的保護感,但是針對于自身的病情可謂是十分不利的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平時不要長期單一飲食,一種主食可搭配粗糧,或摻雜性雜糧,來達到飲食均衡的狀態(tài)。4、辛辣食物。飲食多種多樣化的普遍盛行,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吃一些辛辣性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食欲,正所謂無辣不歡,但嘗試辛辣食物對自身血糖有一定影響,刺激性食物會影響自身神經中樞系統(tǒng)。使得自身血糖在短時間內出現飆升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血流的健康流動,并且在制作過程中也添加了大量辣椒油,對于血糖平穩(wěn)也有一定的異常影響。2022年03月11日
794
0
31
-
安海燕主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 腎內科 在 2021 年 10 月前,作為一個 28 歲的年輕人,他從沒想過自己會和這種病掛上鉤: 糖尿病。 「這種病不是老年人才會得嗎?我從來沒想過我這么年輕就會得......」 即使他做著內分泌相關的工作,即使他已經隱約感覺到自己出現一些癥狀,他也從沒有把自己歸入糖尿病患者一列。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拿家里的血糖儀給自己做了一次檢測,才發(fā)現自己的血糖已經高得離譜了! 接下來兩個星期,他趕去醫(yī)院做了所有能做的檢查,結果并沒有奇跡發(fā)生,他被確診了。 生活從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笑稱「以后我就失去喝奶茶的資格了,不過這都是小事」。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個例,而是全球范圍內,糖尿病確實年輕化了。 2021 年 12 月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 ADA 更新了《糖尿病醫(yī)學診療標準》,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變化是: 關于糖尿病的篩查調整為「所有人 35 歲起都應該做篩查」,也就是說整整提早了 10 年,并且建議針對所有人! 2021 年,全球約有 670 萬 20~79 歲成年人因糖尿病或其并發(fā)癥死亡,也就是每 5 秒就有 1 個人因此死亡。 而糖尿病,也不再只是一個「老年病」了。 失控的糖尿病人群 超過一半的人還不知道 如果你還覺得糖尿病離你很遠,那么我們想告訴你 2 個數字: 每 8 個人中國成年人中就有 1 個糖尿病患者 每 20 個中國年輕人*就有 1 個糖尿病患者 (*年輕人數據為 18~29 歲) 也就是說, 8 個人的年夜飯的桌上,就可能至少有 1 個人患有糖尿病。 而你周圍兩排辦公桌的 90 后里,就有 1 個糖尿病患者。 這些數據來自最新的第 10 版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地圖和中國 2021 年發(fā)布的最新(截止 2018 年)數據。 過去的 10 年間(2011 年~2021 年),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由 9000 萬增加至 1.4 億,增幅達 56%。 而根據最新公開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人,也就是 7200 萬的中國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經得了糖尿病。 另一項國內的調查數據更可怕,目前我國糖尿病知曉率水平為 36.7%(患糖尿病的人在檢測前知道自己得病的人數比率)。 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或許你轉頭問一句你隔壁「今年測過血糖嗎」,大概率得到的答案是沒有。 也就像我們開頭講的小 H,如果不是那次血糖檢查,他也從沒想過自己已經邁入糖尿病患者的隊列。 更讓人揪心的是,篩查提前 10 年的原因可能還不止于越來越龐大的糖尿病人群,背后還有更龐大的糖尿病后備軍。 將近 4 億中國人 已經成為糖尿病后備軍 糖尿病本質是胰島功能受損,但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個緩慢發(fā)展的過程。 當發(fā)展到糖尿病,相當于胰島功能已經損壞到無法逆轉的地步。 糖尿病患者的數量令人驚訝,但還有更多更多的人,正處在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胰島功能受損——他們都是糖尿病的后備軍。 每 5 個中國成年人中就有 2 個糖尿病前期患者 2013 年我國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 35.7%,預估 3.88 億人,到了 2018 年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升高至38.1%。 這意味著那頓年夜飯桌上,不僅有 1 個糖尿病患者,還有至少 3 個糖尿病前期。 是的,那一桌子有一半人的人血糖已經不好了,但他們可能對此一無所知。 根據大慶人群追蹤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糖尿病前期離糖尿病只是一步之遙。 大慶數據顯示,被觀察的 138 名糖尿病前期人員( 未干預) 中第 6 年被確診為糖尿病的有 90 人,也就是有 65% 的人被確診。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肥胖、不良生活習慣 正在加快糖尿病的步伐 如果說遺傳、基因讓一些人開局就拿了一把爛牌,那么持續(xù)的不良生活習慣則會讓這副爛牌輸的更快更徹底,甚至讓手握好牌的人也一輸到底。 2 型糖尿病幾乎是所有慢性病中和生活習慣最密切相關的,肥胖(特別是向心型肥胖)人群被列為高危人群。 無知的人,日以繼夜的造呀造呀,熬夜、高油高脂高糖、久坐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使得身體里的血糖每天都在經歷大起大落。 慢慢地,胰島功能放棄掙扎了,全身各個臟器都已經泡進了「糖水」里,一點點變硬,一點點死掉。 而這一切,可能正在你身體里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著。 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 不!糖尿病前期是有機會逆轉的,越早進行生活干預糖尿病也是可以被控制住的。 如果能早點發(fā)現自己的胰島已經出現了問題,并且做出及時的生活干預,可以延緩糖尿病前期的發(fā)展,甚至發(fā)生逆轉。 大慶研究發(fā)現,生活方式干預 6 年,可使 30年隨訪時累計發(fā)生 2 型糖尿病的風險下降 39%,2 型糖尿病的發(fā)病中位時間推遲 3.96 年。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中國人真的應該開始關注自己的血糖了! 35 歲以后請一定 增加血糖檢測 如果你已經超過 35 歲,想知道自己的血糖情況,那只需做好一件事: 在每年一次的體檢中增加血糖相關檢測(空腹血糖、隨機血糖),也可以去醫(yī)院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OGTT,具體可根據醫(yī)生建議選擇。 另外,也請一并帶上你的愛人、朋友和家人,他們也一定需要。 *空腹血糖受損喝糖耐量異常統(tǒng)稱為糖調節(jié)受損,也稱糖尿病前期。也可用糖化血糖蛋白試驗指標大于 6.5% 作為補充診斷。 如果你還沒有過 35 歲,那么可以對照以下表格,如果得分超過 25 分,那么請你也一定在每年的體檢中增加血糖檢測。 來源:文獻(點擊查看大圖)(國內指南目前建議 40 歲之后進行檢測) 無論你幾歲,如果已經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少,那么請一定盡快到內分泌科安排一次血糖檢測。 一切可能還都不晚! 如果你一切安好,也請跟著我們讓血糖穩(wěn)一點再穩(wěn)一點,做好這 6 件事: 雜一點兒:減少白米白面主食,用全谷雜糧、薯類蔬菜替代一半;適量蛋白質,大量蔬菜,混合飲食控血糖; 粗一點兒:主食粗點好,千萬不要細,選擇全麥,不選白面;選擇糙米,不選精米; 瘦一點兒:肉不能少,但要選瘦棄肥;吃雞鴨鵝,不吃皮;魚肉脂肪含量低,就很好;當然最重要的要讓體重瘦一點,好處不止一點點; 懶一點兒:蔬菜能不切細就不切細,豆子能整粒吃就不煮爛,水果能吃整個就不榨汁,土豆整個比土豆泥好; 淡一點兒:油鹽都要少一點,可以適當加點醋,吃不慣淡的不如加點香料和辣; 狠一點兒:不抽煙,不喝酒,不久坐,不要向基因和壞習慣低頭。2022年02月13日
220
0
1
-
2022年12月30日
319
0
1
-
朱江帆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 普通外科 雖然生活條件好了,“吃”不再是困擾我們的問題。然而病從口入,不良的飲食習慣很容易給身體造成負擔,不利于健康。尤其是容易纏上中老年人的糖尿病,如果不嚴格控制,很可能直接威脅人體健康。 在中國,米飯、饅頭、面條是主食的三駕馬車,可是一聽說主食升血糖快,有的糖尿病患者就一味地減少主食的量,甚至不吃主食,這不可取。 主食雖然富含碳水化合物,吃多了導致血糖升高,加重胰島素的負擔。但一味少吃,如果攝入碳水化合物過少,又會引發(fā)身體內對于脂肪過度分解,從而引發(fā)糖尿病人酮中毒。 米飯吃多了會得糖尿病嗎?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只要對比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人,以面食為主食的北方人,以及喜歡吃肉的歐美地區(qū)。我國糖尿病患者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南北差異,與國外相比,糖尿病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差異。 人們之所以會把吃多米飯與糖尿病聯(lián)想在一起,可能與人體的血糖有關。淀粉進入人體之后,經過人體分解可以成為葡萄糖。而葡萄糖進入血液之后成為血糖。因此,有人擔心,吃太多米飯人體的血糖就會升高。 而糖尿病的診斷依據就是人體的血糖指數,因此才有人誤認為,米飯吃多了就會得糖尿病。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 吃米飯人體血糖就一定會升高? 我們進食之后,隨著葡萄糖的逐步被分解,人體的血糖就會逐步升高。所以,飯后2小時內,血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血糖升高不代表就一定會超標成為糖尿病。這是為何呢?因為人體有一個器官可以控制血糖的高低,這個器官叫做胰臟。 當人體的血糖持續(xù)升高后,人體的胰臟就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來防止血糖偏高。胰臟就好比人體控制血糖的閥門,在人體血糖較低時,讓更多的葡萄糖進入血液中,彌補血糖的不足;當人體血糖過高時,就會關上閥門,阻止更多的葡萄糖進入血液之中。因此,只要人體的胰臟功能正常,一般就不用擔心血糖會升太高。 糖尿病患者應該控制米飯的攝入量 吃多米飯不會導致糖尿病。但是,對于已經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來說,人體的胰臟功能出現了障礙,不能很好地控制人體血糖。如果進食更多高糖類食物,容易導致血糖失控。所以,要控制糖類食物的攝入。 怎么吃白米飯才健康呢? 加料白米飯更健康 粗細糧結合是一種很好的搭配方式??梢赃x擇白米飯中配燕麥片、蕎麥等粗糧,有助于降糖,也可以將芋頭和白米飯一起煮。 注意多搭配蔬菜 吃白米飯時建議搭配芹菜,苦瓜,洋蔥,山藥。芹菜有降三高的作用,苦瓜含有降血糖成分,洋蔥的活性成為可以阻止肝細胞破壞胰島素,幫助胰島素生成。山藥可以減緩糖分吸收。 吃飯方式要講究 學會少食多餐,講究進餐順序。吃飯時,先吃蔬菜增加飽腹感,然后吃米飯,吃飯時速度要慢,這樣就不會導致身體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導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少喝粥 雖然白米粥并不甜,但是經過高溫蒸煮,會讓米飯中的淀粉消化吸收更快,就會造成餐后血糖升高。此外白面包,白饅頭和白粥一樣,都會升高血糖值,糖尿病人不宜吃。 總之,白米飯確實有升糖作用,但是不可認為吃米飯就會引起糖尿病,要明白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結構,才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兇。2021年11月19日
532
0
0
糖尿病相關科普號

于洋醫(yī)生的科普號
于洋 主治醫(yī)師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
急診與重癥醫(yī)學科
23粉絲534閱讀

李順斌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順斌 主任醫(yī)師
湖州市中心醫(yī)院
內分泌科
342粉絲5.6萬閱讀

黃輝醫(yī)生的科普號
黃輝 主任醫(y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
3046粉絲14.9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