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娟副主任醫(yī)師 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心理科 作者:冰千里許多想要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人,包括部分新手同行,都會在心中質疑心理咨詢(治療)的有效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周只進行一次心理咨詢,一次才只有50分鐘,其他都是在沒有咨詢師的情況下獨自生活,心理咨詢真的有效嗎?我談一點點個人思考,意在證明:即便是一周只見面50分鐘,咨詢也是有效的,并且這樣的效果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親歷者證實。我們已經知道,現(xiàn)實中的任何關系也都是“斷斷續(xù)續(xù)在一起”的,即便是你最親近的伴侶、父母、孩子。而他們帶給你的感受、你對他的印象、你們之間的互動、你對他的情感,他帶給你的情緒,卻不會隨著不在一起而消失不見。相反,如果沒有充分真實的表達,可能還會愈發(fā)強烈。因為你還有個“心里的他”、“心里的關系”,并且這個“內部關系”更為重要!很多時候無論外部這個人再怎么努力,都無法補償他曾經帶給并被你吸收的“內部傷害”。這個人、這段關系,無論好壞,總會被你“內化”,形成了一副內心的印記,這樣的印記會一直跟隨你,對你產生各類影響。否則我們就沒法解釋為何與前任分手幾年,卻總是念念不忘;親人離世多年,影響卻持續(xù)存在;有人與你一面之緣,卻對他印象深刻;童年的養(yǎng)育者如今已變好,但被傷害的感受卻變化不大;某人多年前說了一句話,卻幫你度過了多年關卡……同樣,你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做過的夢境,即便忘了內容,但總會在某種情境下被再次喚起感受,讓你感慨不已。這種例子很多,我想說的是:影響我們的不僅僅是此刻的發(fā)生,還有后知后覺,這會讓你不斷反思、覺察、領悟,繼而更持續(xù)的影響你。如同精神分析認為的原生家庭,那些事已不能改變,卻成了你為人處世的某種模型、某種行為、某種認知,正是這些東西在悄無聲息擾動你,左右你現(xiàn)在乃至今后的人生。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的關系更是如此。我會把50分鐘之外的咨訪關系稱為“咨訪關系內部的延展”。假設你是一名咨詢師:你不可能在咨詢結束后完全不會想到你的來訪者。而真實的“反移情”往往發(fā)生在50分鐘之外。如果你能準確記得多數(shù)來訪的咨詢日期與時段,卻記不得某一位來訪者的時段,對這個來訪而言,難道反移情不應該是“忽視”嗎?難道我們不該思考為何如此嗎?在見面的50分鐘他做了什么讓你記不得?他與現(xiàn)實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嗎?早年也是被忽視嫌棄長大的嗎?如果你特別期盼見到某位來訪者,甚至會夢到他,這難道只是偶然嗎?我們不應該思考與這位來訪者的“情感濃度”嗎?不應該思考他的“魅力”嗎?那么,是什么導致了你的態(tài)度?同樣,如果你在見某個來訪之前很在意自己的形象需要打扮一番、如果你特別想要與某位來訪結束咨詢、如果你想起某位來訪就很生氣、想起某位來訪會感到挫敗無力;如果你每次請假都會選擇這個來訪而不是那個來訪的時段、如果你記錯了某個來訪的時段;如果臨近咨詢你會壓力倍增;或者你會覺得可有可無無所謂、有的來訪咨詢記錄洋洋灑灑有的卻寥寥數(shù)語、有的著急督導有的就是不愿做……以上都是發(fā)生在50分鐘之外,難道能說你沒有和來訪者在一起嘛?難道這不是反移情嗎?——這才是最真實的反移情。你正在與“內在的來訪者”在一起,這個人正在以“來訪者的身份”進入你的現(xiàn)實并影響著你的思考與行為,這難道不是真實的關系嗎?我們不該為此而付出更多覺察與思考嗎?同樣,如果你是一位來訪者,移情的發(fā)生、關系的持續(xù)往往也是在50分鐘之外:對那些早年生活動蕩不安、重要客體極不穩(wěn)定(包括情緒的不穩(wěn)定)的來訪而言,每周在固定的時段、固定的時長、固定的頻次、固定的場所、會見一位態(tài)度始終穩(wěn)定的、固定的人——這難道不正是療愈本身嗎?對那些早年無人可依的來訪者,他們習慣了獨自面對艱難,并對關鍵時候指望不上習以為常。而如今,盡管一周見他的咨詢師一次,卻會在遇到挫折時心生希望:“無論多難,我一定要等到那個時段,因為有個人會在那里等我”——希望感本身也是療愈,而這種感覺只有依戀創(chuàng)傷的人才會懂得。而更多的來訪者,隨著咨詢進程的深入,咨詢師這個人成了當前很重要的客體,咨訪關系也變成了某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他們會時常浮現(xiàn)咨詢師的意象。這個意象可能是白天的遐想也可能是夜晚的夢境,可能在遇到困難時、與人交往時、遭受挫敗時、處理關系時、深陷悲傷時,或者什么也沒有發(fā)生時。幾乎所有來訪,都會在50分鐘之外“遇見他的咨詢師并和他在一起”:“此刻他在做什么”、“他會這樣對他的孩子嗎”、“他也會在咨詢之外想起我嗎”、“下次我要把這件事告訴他”、“如果現(xiàn)在他在身邊就好了”、“上周的咨詢我不該那么說”、“她好像說的不對”、“咨詢好像沒太有用”、“我如何同家人解釋咨詢這件事”、“我覺得咨詢費用太貴了”、“想結束咨詢但又不知如何開口”、“我想要他直接告訴我該怎么辦”、“下次見面我一定要這樣說”、……因為關系就是如此,關系的重點是“內部關系互動”,是慢慢累積的情緒、感受、認知、覺察、反思的總和+與這人的任何互動細節(jié)。這些東西共同構成了某種“復雜內部客體”,并一定會被內化為來訪者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態(tài)度,內化為某種思維習慣。我們深刻的發(fā)現(xiàn),50分鐘之外來訪者與咨詢師一直在一起,一直在對話,一直在互動,一直在糾纏。只是,這一切發(fā)生在雙方現(xiàn)實沒有見面的時刻,而已。而這些50分鐘之外的“在一起”意義重大、復雜且充滿變數(shù),不論來訪者是否有意覺察這一切,不論來訪者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移情或投射”,也不論在下次咨詢中是否談及——來訪者都會對這些“意象對話進行整合、吸收”,最終變成自體的一部分,心理治療的效果也借由此得以實現(xiàn)”。對那些創(chuàng)傷更嚴重、客體更匱乏、創(chuàng)傷發(fā)生更早的來訪者而言,在某段不短的時期,咨詢師就是他唯一的關系!類似早年母嬰的“共生期”。由于他們的自體是如此匱乏,除了一次次被強迫性重復著傷害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好的客體經驗”,而此刻,咨詢師就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通常,這需要經過漫長的、融合的重新養(yǎng)育,才會與“咨詢師媽媽”分離,才能到達馬勒所說的“分化期”或者溫尼科特所說的“相對依賴期”。而這也是借由50分鐘兩個人充分的在一起而延伸出了從模糊到清晰、從融合到依賴再到獨立的所有50分鐘之外。???很多外行開玩笑的認為心理咨詢收費太高、賺錢太容易,那也只是外行的話罷了,唯有身在其中的同行們才能深刻體驗到,我們所消耗的能量絕不亞于撫養(yǎng)孩子的母親或養(yǎng)家糊口的父親。有時我也認為咨詢師類似于“菩薩”,因為他們正在渡人,使人覺醒,擺脫苦難,挽救一個個家庭乃至生命,這難道不是一份菩薩的工作嗎?當然,渡人者先自渡、覺人者先自省,這需要咨詢師付出大量的理論、技術學習、督導、培訓、讀書、經驗積累。以及更能深入了解自我并體驗作為來訪者真實感受的個人體驗師。更重要的是需要不間斷反思任何一段咨訪關系帶給你的任何細微變動與無常,好的咨詢師容不下“粗糙”,唯有更加細膩真誠才可與來訪共舞,才可以在50分鐘之外把握關系的連續(xù)性,才可以讓情感互動無限延伸。最終達到用你的態(tài)度轉化來訪者困擾的心結,固化來訪者的自體,并讓來訪者習得一種堅定的、持續(xù)的、充滿情感對待自己的習慣。這個過程充滿新意與好奇,也充滿了各種挑戰(zhàn)與不確定,以及對這些不確定的容納。很大一部分難度,來自來訪者心中的咨詢師意象與曾經固化的重要客體意象之間的沖突,這相當不易。對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對建立在付費服務的工作關系的人,想要成為心中不亞于早年重要客體意象之客體,需要咨詢師與來訪者共同的努力、覺察、糾錯。需要他們彼此情感的相互影響,需要咨詢師悲憫的天性與理論技術結合的底蘊,更需要兩個人的匹配度與耐心。所以,咨詢起效的要旨就在于能否讓50分鐘的關系繼續(xù)延伸、延伸、再延伸。2023年05月18日
186
0
1
-
鐘華清副主任醫(yī)師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 精神科 在現(xiàn)代社會啊,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許多人呢面臨的種種的壓力和挑戰(zhàn),為了應對這些挑戰(zhàn),我們呢,會過度的努力,緊繃神經,甚至啊不斷的去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幸福。長期的緊繃狀態(tài)啊,可能會導致各種身體和心理的問題,例如焦慮啊,抑郁啊,失眠啊,心理壓力等等,這些問題呢,會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和幸福感。相反,放松和享受生活呢,是更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方式,放松身心,減輕壓力,可以呢,幫助人們更好的去應對挑戰(zhàn)和壓力,我們呢,可以通過做運動啊,通過冥想,通過讀書、旅游等方式來放松自己,享受生活,擁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因此呢,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嘗試減輕壓力,擺脫緊繃的狀態(tài),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平衡、健康和幸福。2023年05月12日
78
0
2
-
張勇主任醫(yī)師 天津市安定醫(yī)院 心境障礙科 等于。 做心理治療的問題,說抑郁焦慮有必要做心理治療嗎?可能經濟能力又承受不起,確實現(xiàn)在的心理治療挺貴的,我記得以前我做心理治療啊,說真話,給大家透個底,收入蠻高的,后來為什么不做了,臨床太忙,而且卻心理治,做心理治療非常的累,特別的燒腦,不是那么簡單的,你要動腦子,要怎么來發(fā)現(xiàn)他的問題,給他做好計劃,讓他好起來,特別的燒腦,我寧愿不掙這個錢,發(fā)覺太累了,所以我就做臨床。那確實現(xiàn)在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費用不菲,如果你到社會上一些機構,私立機構去做,可能比醫(yī)院里更貴,醫(yī)院它是明碼標價的啊,甚至有一些地區(qū)能夠銷,那我都覺得你可以做在線的,叫CCBT是認知行為治療,在線的心理治療,我覺得就是人機對話,自我悅納,自我調整,然后還有。 治療師,我覺得這個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來跟我聯(lián)系,我來告訴你啊,推薦一些好的辦法叫CCBT啊,就人機對話,也不用去見咨詢師,也不用花那么多錢,你能解決這個問題,現(xiàn)在也是非常流行這個CCBT呀,其實就是在疫情之后啊,新生的一個事物,我們疫情大家不能出門,心理咨詢師也不能面對面的交流,甚至他也可能視頻也不愿意,那我們就發(fā)現(xiàn)這個CCBT線上跟一個很好2023年04月27日
315
4
3
-
2023年03月22日
79
0
1
-
包祖曉副主任醫(yī)師 臺州醫(yī)院 醫(yī)學心理科 憤怒情緒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有:發(fā)脾氣,逆反,指責他人,不計后果的言語或肢體攻擊。憤怒情緒在感情中的表現(xiàn)有:挑剔對方,只看到對方不好的一面,看不到對方好的點,容忍不下對方的錯誤,用對方的缺點打擊、傷害對方,還可能會傷害自己。?憤怒情緒在工作中的表現(xiàn)有:領導或老板表現(xiàn)出武斷、霸道的一面,喜歡嚴厲批評和罰戒,采用高壓管理等方式……在生活中,憤怒情緒是我的一種主打情緒,體現(xiàn)在,經常發(fā)脾氣,逆反(要我不要做的事,我就偏去做。)指責伴侶、指責孩子……不計后果的言語或肢體攻擊(以前還咬人……把伴侶的胳膊、大腿咬得青一塊紫一塊,現(xiàn)在想起來感覺好慚愧,還有點羞恥感……不過,做過就做過,我還是愿意勇敢的承認,勇敢的去面對……勇敢的成長和改變)易激惹狀態(tài),是很容易和憤怒的情緒搞混的,通過方法仔細觀察,還是能夠分辨出易激惹狀態(tài)的。易激惹狀態(tài),主要的表現(xiàn)是:情緒爆發(fā)的程度和人所受到的刺激級別不相稱。易激惹狀態(tài),是典型向外的。如:一個人被蚊子叮了一口就疼得滿地打滾……。不小心踩到隔壁的垃圾,搞的鞋子和褲子滿身臟,就破口大罵、大打出手……等。明明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引來對方異常的憤怒,甚至為此撒潑打罵,這就是易激惹狀態(tài)。下圖是易激惹狀態(tài)常見的精神醫(yī)學原因,供大家參考?!镀较?zhàn)斗:心理醫(yī)生教你擺脫強迫的折磨》2023年02月09日
594
0
0
-
張慶彬副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廣東 心理咨詢科 心理健康行業(yè)值得關注的10個趨勢2022年,心理學將在如何解決世界最棘手問題的討論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例如:社會不平等、種族歧視、心理健康、以及不斷流傳的虛假信息等問題,而導致問題的根源正是人類行為。所以心理學家不只是要參與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討論中,更需要去引導且發(fā)揮帶頭作用。在過去的5年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在眾多組織機構中被任命為首席官或者其他類似的重要角色,并且相關職位占比提升了近71%。同時,心理學家也是當前最受主流媒體關注的學科專家。隨著我們的社會文化越來越將心理健康視為人類整體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家被要求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fā)揮作用,包括娛樂、體育、宣傳和科技等等方面。比如在科技方面,心理咨詢服務的提供方式和數(shù)據收集越來越受到投資家們的青睞。2022年,預計有數(shù)十億美元將由私募股權公司投資到心理健康相關項目當中,有從事該領域的心理專家表示,有了更大的投資,可以向數(shù)百萬無法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患者提供幫助。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迫切需要將是未來幾年的趨勢。在結合眾多該領域的心理學專家和精神中心醫(yī)療團隊對2022年心理健康行業(yè)發(fā)展的看法,從社會現(xiàn)狀、技術、療法等角度出發(fā),整理出了以下關于2022年度心理健康趨勢報告。雖然有些趨勢現(xiàn)在還沒有出現(xiàn),但專家們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它們被研究討論的可能性會持續(xù)增加。01社會對心理學專業(yè)人士的需求劇增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圍著治療室工作,但現(xiàn)在,人們對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需求正在擴大。也許是因為人們對心理治療不再避諱,或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余震”,亦或是現(xiàn)代生活的必然發(fā)展趨勢等,但不管是何種原因,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他們在政府、媒體、電影場景、科技初創(chuàng)公司及其他很多領域,都扮演著更顯著、更重要的角色。與職業(yè)運動員和奧運會運動員合作過的運動心理學家JustinAnderson說:“即使是那些最為傳統(tǒng)保守的男性運動員也在尋求心理支持,雖然人們的壓力水平會越來越高,但是對壓力的緩解途徑是一致的,都需要通過心理健康服務來解決?!爆F(xiàn)在,人們不僅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值得關注,而且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心理學家有能力在各種行業(yè)發(fā)揮重要的作用。02兒童心理健康危機在擴大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發(fā),心理問題發(fā)生率和心理治療服務需求量均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尤其是兒童群體。雖然有些孩子可以從在線學習等行為方式的變化中受益,但也有部分孩子因為這些變化的出現(xiàn),正面臨著心理健康危機。而且這個問題是多地區(qū)都普遍存在的。在疫情爆發(fā)之前,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調查數(shù)據發(fā)現(xiàn),五分之一的兒童患有精神障礙,但其中只有大約20%的兒童接受了心理治療服務。在提供給兒童心理治療服務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無論是出于被虐待,失去親人而帶來心理創(chuàng)傷,需時刻防御病毒、日常生活充滿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等等原因,他們現(xiàn)在需要更多的支持。而在疫情爆發(fā)后,從2020年3月到2020年10月,與2019年同時期的急診科就診量相比,5至11歲兒童中關于心理問題相關的急診就診量增加了?24%,12至17歲兒童則增加了?31%。03職業(yè)倦怠和工作壓力將達歷史最高水平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幾乎給人們生活中各個領域都帶來了新的壓力源,比如工作時間的延長、家庭需求的增加。隨著進入疫情爆發(fā)的第三個年頭,由于這些壓力源的持續(xù)性和不確定性,每個人都可能出現(xiàn)倦怠的心理問題。因為任何一個長期處于高壓條件下的人都會感到倦怠,而醫(yī)療人員、教育工作者以及公共服務人員會面臨更高的風險,尤其是在有人不配合防疫工作的情況下。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說法,倦怠是一種因無法成功緩解工作壓力而導致的綜合征。它有3個特點:常有筋疲力竭之感、工作方面的負面情緒增加、以及工作效率低。根據APA組織對美國的1501名員工在2021年期間的工作情況和幸福感調查,有79%的員工在調查前一個月就因工作產生了壓力情緒。在這1501名員工中,近五分之三的員工具體報告了工作壓力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26%的員工認為壓力使自己缺乏了興趣、動力與精力,19%的人覺得無法去努力工作,而令人震驚的是,有44%的人感覺壓力讓身體疲勞——這項數(shù)據比2019年增加了38%。04未來可通過驗血檢查是否患有精神疾病預計不久之后,人們可以選擇通過血液檢測的方式,來輕松地檢測出心理健康狀況,例如抑郁癥。2021年4月,印第安納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新的精神疾病血檢方式,并表明情緒障礙的生物標記物可以在RNA生物標記物中找到。這項突破性的研究結果表示:血檢可以檢測到抑郁癥的嚴重程度,以及未來是否會發(fā)展為重度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的風險程度。同時,血液檢測可以幫助個體找到適合的藥物。盡管對精神疾病的血液檢測技術仍處于早期發(fā)展階段,但這一科學的進步,可能會改變、甚至是改善目前也常在試錯的心理健康狀況診斷方法。05可用VR技術治療慢性疼痛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監(jiān)管部門(FDA)最近批準了一個VR技術項目,通過該VR技術治療,可替代使用阿片類藥物來緩解慢性疼痛。VR技術治療方法可能是革命性的,為那些不想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癥狀的人提供了一種不同類型的治療方法?!霸诖睡煼ㄖ校藗儠粠胍粋€虛擬世界,在這里他們可以進行學習動作,了解自己身體中疼痛感覺的本質,掌握能夠有效處理疼痛及疼痛帶來的壓力的措施及認知技能。并且VR技術將與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以及臨床診斷一起結合使用?!睂<冶硎荆S著VR技術發(fā)展的更加成熟,我們將會看到VR技術被更廣泛地應用到更多心理問題和醫(yī)療疾病的治療中。06人工智能將應用到臨床心理治療人工智能(AI)技術的進步可以使未來的治療手段和心理健康診斷方式得以改善。根據2021年12月發(fā)表的研究結果,AI運動傳感器已經可以用來檢測焦慮癥狀如:咬甲癖、常掰手指關節(jié)、常用手敲東西。此外,據2021年10月一項可靠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用來評估臨床醫(yī)生的專業(yè)技能,甚至包括他們是否能給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環(huán)境。不過盡管在2022年及以后,AI技術在心理健康培訓與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可能會繼續(xù)增加,但專家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是不會取代人工心理健康服務。07經顱磁刺激技術將被頻繁使用經顱磁刺激技術(TMS)是一種無痛、無創(chuàng)的刺激大腦神經的治療方法,用來刺激患有某種類型的精神障礙病人大腦中不活躍的區(qū)域,例如:情緒障礙(即抑郁和雙相情感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強迫癥(OCD)。等近年來已被廣泛研究,并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治療某些心理健康問題。因為該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高度認可,所以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監(jiān)管部門(FDA)十分信任它,支持批準TMS技術的創(chuàng)新,如NeuroStar和BrainsWay(均為商業(yè)醫(yī)療設備公司)?!叭绻钟羲嚼^續(xù)增加,我預測經顱磁刺激技術將在2022年被更頻繁地使用,特別是對于那些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而無法改善抑郁問題的患者?!盢athanielIvers博士說道。08遠程心理醫(yī)療服務會持續(xù)擴張專家認為,遠程心理醫(yī)療服務于2020年興起,且在2021年持續(xù)應用,未來也將繼續(xù)得以應用?!坝捎谛鹿诜窝?COVID-19)疫情的爆發(fā),許多心理健康專業(yè)人員現(xiàn)在有更多的經驗、信心,以及科技支撐,可以有效且合乎職業(yè)道德地去提供遠程醫(yī)療服務?!盢athanielIvers博士說道,“并且,農村居民和老年人群體也可能將獲得更多的心理治療機會?!睋﨨athanielIvers博士說,目前有60%的心理健康專業(yè)人員完全通過遠程服務來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除了少數(shù)人要求面對面的形式,大多數(shù)來訪者都選擇這種便利的心理服務方式。并且,有在心理健康行業(yè)的商業(yè)分析師預計,遠程心理醫(yī)療服務將會進一步擴張。線上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對那些“免疫力差、交通出行不便、有身體殘疾的”人員特別有幫助。09神經心理學研究將有新進展神經心理學最近有所新突破,在以下三個研究方向中,很有可能找到一些可以改善人們生活的新方法:1.腦功能區(qū)連接狀態(tài)的研究:最近,心理學家開始研究不同大腦區(qū)域之間的聯(lián)系,不再像以前只是研究某一個腦區(qū)域的血流變化,而是使用先進的技術來研究多個大腦區(qū)域血流變化的相關性。而這種研究方向的改變,有助于心理學家了解某些行為和心理障礙背后的生理機制,并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2.心理學家之前一直專注于個體的腦成像研究,現(xiàn)在開始去探索當多人的思維相碰撞時,他們的大腦中會出現(xiàn)什么。所以通過對正在社交互動中的個體進行腦成像研究,心理學家現(xiàn)在知道了社交是如何影響個體認知的。這個發(fā)現(xiàn),不僅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全面地了解人類認知,還可以幫助心理治療師在談話療法中發(fā)現(xiàn)來訪者隱藏的信息。3.遺傳與行為的研究:隨著遺傳學的最新進展,心理學家現(xiàn)在有技術條件對特定基因與某些行為易感性之間的相關性做研究。隨著全基因關聯(lián)研究方法,及多基因評分模型的出現(xiàn),心理學家能夠進一步研究遺傳與行為的關系。并且,心理學家將環(huán)境行為理論與多基因風險模型相結合,可以幫助人們生成正向的應對機制。10創(chuàng)傷知情護理療法將繼續(xù)被重視根據ACES研究結果顯示,近61%的成年人在他們人生中最少經歷過一次創(chuàng)傷性事件。而大約有六分之一的成年人在童年時期遭遇創(chuàng)傷性事件超過3次,其中,發(fā)生在女性和少數(shù)族裔群體身上的概率更高。很多臨床醫(yī)生、醫(yī)療保健人員、教育家、以及心理咨詢師們,都普遍采用創(chuàng)傷知情護理的方法找到問題根源,來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創(chuàng)傷。NathanielIvers博士認為:“在2022年“創(chuàng)傷知情護理”還會持續(xù)被重視。”為了使創(chuàng)傷知情護理療法更加有效,NathanielIvers強調需要一種整體的方法,即除了治療手段之外,同時也要考慮,在面對個體的優(yōu)勢與劣勢時,需采用不同的處理策略。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創(chuàng)傷知情療法存在一定風險,即治療師可能過度且單一地關注于個體的創(chuàng)傷,而忽視了人們身上那些更能使治療師有效地理解、治療他們的優(yōu)勢點。結語對于2022年心理健康行業(yè)的趨勢預測,無論是我們需重點關注的群體心理健康危機,還是那些令人興奮的科學研究新進展,希望大家都能正確看待心理健康問題,并對我們將會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xiàn)心理健康有信心。2023年02月06日
83
0
0
-
包祖曉副主任醫(yī)師 臺州醫(yī)院 醫(yī)學心理科 愛因斯坦在沒有成名時,生活很艱苦,在衣著上十分隨便。有人提醒他,應該有一件像樣的大衣,才能進入社交界。他說:“默默無聞,即使穿著再漂亮也沒有人認識我。”幾年后,愛因斯坦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衣著仍然十分隨便,習慣不改。那個人又提醒他趕快做一件大衣,否則與大科學家的名聲不相稱。愛因斯坦笑著說:“現(xiàn)在即使我穿得再破爛些,也會有人認識我的?!庇袝r,他甚至穿著運動衫和涼鞋到柏林大學上課。朋友們頗不以為然,他卻戲謔地說:“要是布袋子比里邊的肉更好,那可是一件糟糕的事。”是的,只要自己接納這樣的自己,別人的意見就沒那么重要了。許多現(xiàn)代人恰恰相反,他們“只想做別人,不愿做自己”,一輩子活在比較之中。例如,有人在媒體上看到同齡人活躍的姿態(tài)時,就會感到極其自卑;有人看到朋友過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有人對于自己的職業(yè)、學歷以及年收入非常不滿意;有人對自己的身高、長相不滿意……在心理衛(wèi)生科,我們不時會遇到一些極度討厭自己的來訪者,有些人討厭自己的性別,想要通過服藥或手術改變性別特征;有些人對身體的某些部分不滿意,而要求整形。例如軀體變形障礙患者,他們會想象出一個有缺陷的外表,或者將一個微小的缺陷過分夸大,而過分關注皮膚、胃、體格、臀部、頭發(fā)、眼睛、髖關節(jié)、下巴、鼻子、大腿、嘴唇、眉毛、體重、牙齒、臉型及大小等身體部位。的確,心理治療的經驗告訴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沒有多少人明白或有勇氣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一個人必須完全放棄對安全的尋求,伸開雙臂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一個人必須像愛人一樣擁抱世界。一個人必須將痛苦接納為存在的條件。一個人必須將懷疑和困惑當做認識的代價。一個人需要一種意愿來堅定地待在沖突中,也需要愿意完全地接納每一個生和死的結果。(摘錄自著作《過禪意人生:存在主義治療師眼中的幸?!罚?/a>2023年02月05日
72
0
0
-
2023年01月31日
130
0
0
-
艾順意心理治療師 宜賓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心理評估與治療中心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和對方的問題混在一起,因此我們總會感到與對方相處起來感到不適,但又沒辦法理清楚是非黑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技巧來區(qū)分開各自的問題與誰應該為此負責。首先我們在一段關系里,如果我們自己感到難受,不自在,或者存在情緒問題,但對方感覺還行,那么這里遇到困難的就應該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應該為此負責,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如何清楚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然后幫助對方來理解我們的困難;第二種,如果我們在一段關系里,自己感到還行,但對方覺得難受,他出現(xiàn)了情緒問題,那么他/她就要去承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我們在這個時候可以用傾聽的方式去理解對方的困惑,傾聽需要練習,不僅僅是帶著耳朵聽,還需要我們去理解對方的情緒和感受;第三種,如果我們在一段關系里,我們自己和對方都感到難受,出現(xiàn)情緒問題,那我們我們雙方都應該為此承擔責任,雙方可以尋求專業(yè)幫助,如果是夫妻關系,建議夫妻咨詢;如果是親子關系,建議家庭咨詢;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上面提到的清楚表達自己和傾聽的方式,嘗試自己去調節(jié)關系。總之,在關系中我們盡少的去評判對方,找準誰存在困難,誰該為問題負責,我們該處在什么角色上,那就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維護關系。2023年01月29日
56
0
0
-
師建國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廣東 線上診療科 在職場中不斷付出,卻因不善表達而常常背鍋;和另一半總為同樣的事情吵架,感情瀕臨破裂;對父母的詢問和嘮叨不耐煩,越長大越不容易親近……更痛苦的是,明明學了很多溝通技巧,還是頻頻陷入關系緊張的窘境。到底怎么做,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際難題?為什么你遇不到對的人,維持長久的愛情?為什么和權威交流,總是克服不了緊張?為什么面對孩子,你無法克制自己的怒火?為什么我們學了很多溝通技巧,還是會陷入一段關系的痛苦里?有一個事實,常常被我們忽略了。這些關系的問題,看似溝通的問題,其實是內在關系模式的問題。內在關系模式,是從小在和養(yǎng)育者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會體現(xiàn)在我們長大后對待關系(如與朋友、同事、戀人、孩子相處)的模式上。例如,小時候,你的父母對你很挑剔,總覺得你什么都做不好,長大后,你也可能同樣去挑剔你的伴侶、孩子、同事,對他們不信任,沒耐心,甚至打擊貶低對方。小時候形成的內在關系模式,決定了你長大后的人際關系。什么是內在關系模式?心理學認為“內在關系模式”影響你的一切關系。我起初認為關系僅僅指人際關系,后來才發(fā)現(xiàn)它包含: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事件的關系以及與物品的關系。內在關系模式形成于五歲以前,影響該模式的主要人物,是孩子的主要養(yǎng)育者。她/他與孩子的互動模式會內化為孩子的內在關系模式,從而影響孩子與世間萬事萬物的關系。在重要養(yǎng)育者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中,關鍵不是重要養(yǎng)育者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關鍵在于孩子是怎么感知的。不同個性的孩子,對于同一件事情的感知會有極大的不同。一旦內在關系模式被固化,它會導致孩子后期與任何人事物建立關系時,把所有的關系都體驗成他與重要養(yǎng)育者相處的那種模式。心理學家胡慎之把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分成了四個類別,即蝸牛、鴕鳥、袋鼠和斑鳩。1、蝸牛型:黏人的“小可愛”首先,蝸牛身上有個殼。在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時候,蝸牛會縮進自己的殼里。那么相應的,蝸牛型人在人際關系中主要是以取悅為主,也就是用討好和回避這兩種模式來進行人際溝通。一旦遇到問題,他會傾向于討好他人或者縮進自己的殼里;一旦發(fā)生沖突,他會拒絕和回避沖突,也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但會把很多事情都悶在心里,就是“我被欺負了,我很委屈,但我不說”這種人。另一方面,因為蝸牛是軟體動物,看起來非常脆弱,所以蝸牛型人自我保護意識是很強的。其次,蝸牛型人格的人在人際關系中還有另外一個特征,就是被動、回避。因此會感到孤獨,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歡宅在家里。在群體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蝸牛型人一定是在遠遠的一個地方。如果是聽課,他一般會坐在后排的角落,絕對不會是坐在第一排的那個人,也不會在課上主動提出疑問,但是心里對外界的很多信息都會首先表示懷疑,很難去真正肯定一些東西。這樣的人,心里的孤獨感比較強。但是另一方面,蝸牛型人比較喜歡幻想,并且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為比較善于思考,所以很多蝸牛型人成了藝術家、小說家。再次,蝸牛行動緩慢,慢吞吞的。同時他也有自己的節(jié)奏,不容易妥協(xié),哪怕遇到荊棘或者亂石崗,他都能夠穿過去。蝸牛型人在親密關系中,一般被稱為“小可愛”或者“小奶狗”,給人一種軟軟的、可愛的感覺。蝸牛很黏,所以蝸牛型人在親密關系中的主要特性就是黏人,依賴性比較強。他一開始可能是用黏來吸引對方,但這種黏人很容易遭人嫌棄,而這種嫌棄也會讓蝸牛型人感到很受傷。當然,傷害他的機會只有一次,下一次他就會把你記在小本子上了。如果你覺得自己符合上述的蝸牛特征,如何調整自己的關系模式,提高人際交往的質量?第一,悅納自己,對外部世界保持好奇心,與朋友發(fā)生矛盾時,試著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身體上增加力量感,比如健身,會增加自信心,也可以多參與一些群體活動。第三,將被動變?yōu)橹鲃?,直接表達內心所想,會讓人覺得真誠。在人際關系中,注意自己被動攻擊的模式。所謂的被動攻擊模式,就是心里有委屈憋著不說,但用另外的方式去攻擊別人。比如有時候遲到可能就是你在攻擊對方;或者是你對這件事情不滿意,而你不明說,而通過遲到這樣的方式表達內心的一些感受。第四,提醒自己要多走出去,擴大交際圈。案例1:害怕領導的問題有位來訪者的問題是“害怕領導”。胡慎之問:你的父母對你嚴格嗎,你害怕他們嗎?來訪者點頭。所謂的緊張、恐懼,更多的是來自幼年時創(chuàng)傷性的體驗被激發(fā)了。就像你小時候,父母嚴厲要求你,打你,罵你,你對家里的父母,是害怕的,因為那個權威沒有好好的對待過你,這種潛意識的恐懼,很容易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即使老板本身是個和藹可親的人,但在你的潛意識里,你已經自動將他等同于權威。你會下意識地害怕、抗拒及逃避跟他的接觸。那一瞬間,來訪者被擊中了,所有回憶突然涌上來。來訪者追問老師,意識到了問題,如何才能做到不再害怕跟領導溝通,胡慎之說:記住,你是在跟腦海里的那個人發(fā)生關系,而不是你面前的那個人。這句看似沒什么所謂“技巧”的話,卻在三天后的某個瞬間發(fā)揮了作用。30多人的會議室,當老板問有沒有人有更好的想法時候,來訪者的腦海里突然蹦出了這一句話。那一刻,來訪者鬼使神差地舉起了手。讓來訪者沒想到的是,老板聽完來訪者的陳述,表示出很高的贊賞。這位來訪者內在關系模式就是蝸牛型的人。2、鴕鳥型:自信的“霸道總裁”首先,鴕鳥身材高大,走起路來昂首挺胸。這種自信的姿態(tài)讓鴕鳥型人充滿了個人魅力,他們往往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在事業(yè)上比較成功,又或者在各種類型的體育競賽中是比較優(yōu)秀的那一類。在工作中,鴕鳥型人總是扮演著主導者和引領者的地位。喜歡自己被他人看見、欣賞和仰慕,這樣的關系模式讓鴕鳥型人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感。在親密關系中,鴕鳥型人也喜歡占據主導者的地位,很愿意為這種被仰慕的優(yōu)越感而付出。實際上,因為驕傲,鴕鳥型人的共情力不太好。所謂共情,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所以,鴕鳥型人對其他人的包容度往往比較低,也不太會去同情周圍的人,更不愿意被其他人依賴。換句話說,鴕鳥型人“反依賴感”比較強。在一段關系中,當對方開始想要依賴鴕鳥型人的時候,就會被鴕鳥型人看作一個累贅。其次特點,是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它會把頭埋到沙堆里。這一點對應到關系模式中,就是鴕鳥型人一旦失去心理優(yōu)勢,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欺欺人地跟自己說:“我看不到別人,別人也看不到我?!币簿褪菬o法直面自己的羞恥感。再次,雙腿有力,跑起來非??臁R虼?,鴕鳥型人的行動力很強,也非常有力量。在一段關系中,鴕鳥型人要是認定了一個人,或是認定了一件事,就會很快地行動起來,快速做出決斷。另外一方面,鴕鳥型人表達自己感受的方法,往往也是強烈的,其形式就是“攻擊”。這恰恰是我們在處理跟鴕鳥型人的關系時,要特別注意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霸道總裁”和“穿普拉達的女魔頭”就是鴕鳥型人的典型代表。在職場上,他們常常喜歡發(fā)表煽動性很強的講演,對自己的下屬說一不二;在感情世界里,他們往往對自己的伴侶指手畫腳,責備和嘲笑對方的笨拙。歸根結底,鴕鳥型人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人,都需要很大的心理優(yōu)勢,不然他們的心理負擔就會很重,會有很強烈的挫敗感和自卑感,而這些情緒最終會導致他們的羞恥感。而羞恥感,是鴕鳥型人無法面對的。如果你符合以上描述,就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調整自己的關系模式。第一,學會發(fā)現(xiàn)周圍人的價值。想要跟鴕鳥型人打交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要想跟他合作,那首要條件必須是得到他的認可。所以鴕鳥型人常常很難看得到別人,也就難以交到非常知心的朋友。從鴕鳥型人的角度來說,需要學習的正是發(fā)現(xiàn)周圍人的價值。我建議鴕鳥型人偶爾可以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聽一下其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第二,學會放下思想負擔,嘗試說出自己的感受。羞恥感與邊界感很強,這讓鴕鳥型人在遇到困難以及自己脆弱的時候,習慣把頭埋起來,或者選擇攻擊性的姿態(tài)去表達訴求。傾訴會讓負擔變輕,鴕鳥型人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找個可以相信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案例2:與父親決裂,差點抑郁尋死或許你會認為,心理學家胡慎之研究關系心理,教人學高情商溝通術,一定是個天生的情商高手。但其實,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他曾經也經常為“搞不定關系”而痛苦不堪,經歷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段時光。他的內在關系模式就是鴕鳥型的人。跟父親決裂,女友出走,生意失敗,遭遇車禍,一系列糟糕的事情在他的人生中呼嘯而來...他患上了抑郁,把自己關在8平米的小房間,呆了8個月,就在他準備好了遺書自殺時,遇到了一位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問胡慎之,你的人生中有沒有一件讓你最痛苦的事情,到現(xiàn)在都難以釋懷。在胡慎之腦海里閃過的,是他的父親。中考那天,他喝醉了酒,導致下午考試交了白卷。成績公布,距離所有人認為他有能力上的重點高中差了10分。當時他的父親從貴州趕來無錫,拿了一把斧頭直接朝他砍來,險些喪命。從此,他跟父親,很少再有聯(lián)系。心理醫(yī)生聽完他的故事,問了一句:“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么要在中考的時候去喝酒?”心理醫(yī)生說,“實際上,你想用自己的失敗,去傷害你父親。你希望他沮喪,讓他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讓他體會你受傷的感覺。而你父親之所以要拿斧頭砍你,是因為,他真的被你傷到了。”你努力擺脫父親的影子,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之后的所有關系里,你成為了你的“父親”。一語點醒夢中人?!澳悴恍?!你很糟!”這是他記憶里父親經常對他說的話,卻變成了他對待女友的方式,對工作伙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方式??腕w關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fā)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尋求客體,關注外部客體(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對于建立內部心理的影響??腕w關系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系,更強調環(huán)境的影響??腕w關系理論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際關系,本質上都是由我們的內在關系模式決定的。這里的內在關系模式,指的是:小時候和重要親人互動,內化到你的潛意識里,所形成的一種對待關系的模式,他會在你長大后不斷影響著你和別人的交往。這恰恰是他關系中的真相。他對待別人的方式—對女友嚴苛,疏離,對孩子嚴厲,動不動發(fā)火,對工作伙伴的不信任,實際上無意識地復制了父親對他的關系模式。這個發(fā)現(xiàn)成為了一個契機,為了跳出這種潛意識“怪圈”,他開始學習心理學,研究人和人的關系模式。憑借在關系模式中的自我覺察,以及對他人關系模式的分析,胡慎之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他懂得了跟父親最舒服的相處方式,他們倆的關系,也變得不再像仇人,而是彼此互相支持的朋友。大兒子龍龍曾寫信對他說:“感覺我們之間的關系不像父子,更像“兄弟”,有這樣一個學心理學的爸爸讓我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袋鼠型:喜歡照顧人的“老媽子”首先,雌性袋鼠有個口袋,里面裝著小袋鼠,袋鼠媽媽會把小袋鼠保護得很好,照顧得很好。那么相應的,袋鼠型人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的是服務型或者說是照顧型的特征。他會把照顧別人所獲得的“價值感”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把被他人需要作為自己的主要價值來源。袋鼠型人的付出感很強,在付出的過程中,他們會覺得自己是照顧別人的“老媽子”。比如在合作關系中,袋鼠型人常常無論事情大小,全部親力親為。所以我們跟袋鼠型人合作時會有很矛盾的感覺,一方面會覺得很輕松,另一方面又會感覺很郁悶。很輕松是因為袋鼠型人會包辦很多事情,但是時間一長,我們又會感覺很郁悶,因為袋鼠型人在操辦事情的時候會有所抱怨,這其實是在合作中不信任他人的表現(xiàn)。因此,袋鼠型人與他人合作難以達到一種共贏的體驗,經常會指責他人。其次,袋鼠型人的控制欲比較強。假如一只小袋鼠要出去看看世界,袋鼠媽媽就會把它抓回來放進自己口袋里。這種情況導致袋鼠型人在與人溝通中經常很難聽到和看到他人,他們常常會說:“我都是為了你好?!边@其實是他們控制別人的一種方式。他們希望別人能夠圍著自己轉,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被別人看見。如果別人沒有看見這些,他們就會很失落、很難過,很容易產生自憐的情緒。因此,對于袋鼠型人來說,他們最多的人生體驗就是空虛感。再次,在人際關系中,袋鼠型人特別容易侵入他人的邊界,剝奪他人很多的機會。這也是袋鼠型人的另一個特征:責任不清晰。在一件需要彼此都承擔責任的事情上,袋鼠型人容易過度承擔責任,而且不光是承擔對方的責任,他們還渴望去承擔對方的情緒。所以在關系中,他們經常會有一種挫敗感,而這種挫敗感的產生就是因為他們沒辦法承擔別人的情緒。所以袋鼠型人的依賴感也很強,而這種依賴感看起來好像是別人依賴他們,實際上是他們依賴別人。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是袋鼠型人,可以通過以下三點調整自己的關系模式。第一,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真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訴求。袋鼠型人很容易用愧疚感控制別人,所以可以試著不帶讓別人覺得特別愧疚的方式來進行溝通。你可以告訴對方“我很難過”,而不是告訴對方“你讓我很難過”。當然,說出自己的訴求,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實際上也是對他人的成全。第二,學會成全和肯定別人的價值。當你弱化對方的時候,你只是希望對方離不開你而已,但這同時也會讓對方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把對方變成離不開你的人,是因為你害怕分離或者被拋棄。所以在弱化別人的時候,你要意識到: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其實是在挑戰(zhàn)人性。第三,把他人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保持他人和自己的一些小小的自私。有時候自私恰恰是自我的一部分,他人拒絕你,或許是因為你的侵入傷害了別人。要意識到實際上你很多的“為他好”的行為,恰恰是傷害他人或者侵入他人邊界的表現(xiàn)。案例3:袋鼠型的妻子。有一個來訪者找胡慎之咨詢,她說實在受不了她的丈夫了,想離婚。她的丈夫喜歡喝酒,每次喝醉了就會讓她來接。盡管她對此厭惡至極,但每一次都會接他回來,照顧他,讓他不要再喝酒?!拔疫@么辛苦,為什么就沒人來體諒下我呢?!彼麄兘洺榇藸幊?,丈夫抱怨,她管的事情太多了。這位妻子內在關系模式就是袋鼠型的人。她習慣性照顧丈夫,但邊照顧邊埋怨。胡慎之說:“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不去接他了會怎樣?”在好幾次咨詢中,胡慎之都重復了這句話。有一天她說:“我試試”,之后她丈夫喝醉三次她都拒絕去接他。慢慢地她丈夫意識到了她不會再去接他的時候,他丈夫不再喝醉了,自己叫個代駕回來了。后來她丈夫喝酒越來越少,他們兩個人之間關系越來越好。4、斑鳩型:自私的“理性派”首先,斑鳩的攻擊力和防御力都是很強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斑鳩通常都是單獨一只,很少成群結隊地出現(xiàn)。自私和追求利益,是斑鳩型人的第一個特點。斑鳩型人最愛干的事就是通過侵占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譬如,大家都在排隊,但是斑鳩型人就會想要去插隊。《明朝那些事兒》開篇提到朱元璋有一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這句話說明朱元璋就是一個典型的斑鳩型人,他的座右銘也是所有斑鳩型人共同的心聲。無論是在職場上、朋友間,還是兩性親密關系里,斑鳩型人會一直在關系中尋找價值。其次,斑鳩型人比較理性,偏冷漠。他們的自我防御感很強。他們靠近別人,就是要去侵占別人的東西。所以當別人靠近的時候,他們會激發(fā)自我保護意識。而且在一段關系中,斑鳩型人一般會思考:我是不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東西。所以斑鳩型人都是非常理性的,在關系中也非常強勢。很多斑鳩型人都成了談判高手或者銷售高手,他們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情感去建立一段關系,只需要考慮經濟規(guī)律。這恰恰是斑鳩型人比較擅長的。再次,斑鳩型的人不合群。我們聽說過一群鴕鳥、一群袋鼠,但是很少聽到一群斑鳩吧?從社會和職場角度來看,斑鳩這種特立獨行的特點被稱為“孤膽英雄”。成功人士必須要有一點斑鳩的特質。但是斑鳩型人在建立親密關系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阻礙。所以在這里,想給斑鳩型人兩點建議。第一,學會相信別人,恢復關系的真實性。世界其實是很美好的。利益不是關系的基礎,信任才是。如果在所有的關系里,你永遠只能看到利益,那就沒辦法建立一種信任的關系,也就沒辦法去享受親密的感覺。真實的關系應該是彼此之間有互動,有情感連接。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把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要看到對方在關系中的一些無能為力。第二,學會看見自己的脆弱。斑鳩型人之所以會培養(yǎng)出一個什么都要爭、總想多拿一點的性格,恰恰是因為比較缺愛。對于斑鳩型人來說,愛是唯一的療法,試著學會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成就對方。每個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其實是不一樣的,每種模式的背后,藏著原生家庭的烙印,也對應著一個人應對不同關系的種種“潛意識”反應。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出生之后,就要面對各式各樣的關系。對于有些關系,我們會覺得自己處理得很好,而對于另一些關系則反之。所以在很多時候,情商高手就是指那些把許多關系都處理得很舒服的人。這種舒服,當然是指自己舒服,別人也舒服。如果說自己不舒服,別人舒服了;或者自己舒服了,別人不舒服,這都不是情商高的表現(xiàn)。關系,就像空氣中的養(yǎng)分一樣,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我們卻能夠感覺得到。就像你走到一個陌生人面前,忽然之間覺得此人面善。面善的意思是好像彼此曾經見過面,感覺待在一起很舒服。但對于有一些人,在你走到他們面前的時候,就會感覺非常不好,似乎有一種特別想跟他們爭吵,甚至想揍他們一下的沖動,總之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讓你感覺特別不舒服。這種沒由來的親近或討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這也許就是你遇到了和你的模式相匹配或者不匹配的人。如果兩人的模式互相匹配,相處起來就自然舒服;如果不匹配,就會讓自己或者對方不舒服,或者兩個人都不舒服。要想和別人相處舒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模式。為什么我們要研究內在關系模式,是為了改變命運;當你內在關系模式發(fā)生重大改變時。就是你命運改變的開始。這樣我們就會在外部關系模式也發(fā)生重大變化。因為關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系。你有你的模式,他有他的模式,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內在關系模式也不同。如何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首先,確定自己是哪種內在關系模式的人足夠了解自己,才能發(fā)揮你的最大優(yōu)勢,補足短板。其次,與不同模式的人相處時,針對性使用相處技巧每個人的相處習慣、性格差別極大,相處也需對癥下藥。學習胡慎之提出的內在關系模式,不僅會讓你知道自己是哪種動物類型的人,還會告訴你,怎樣剖析自己的關系模式,看到自己在關系中被卡住的部分,你遇到的關系難題背后的本質原因,找到真正破解的方法,并且手把手教你遇到類似情形時可以“怎么說、怎么做”。讓你的生活,從此沒有難相處的人和搞不定的事,真正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蛟S你會覺得這個方法看起來有點“新奇”甚至“不可思議”,但你不知道的是,當你察覺到的那一刻,改變就已經在發(fā)生了。參考文獻:1.你是什么動物?胡慎之筆記俠2020-02-2622:452.什么樣的女人,總在關系里受苦?文章轉載靈武市婚姻家庭咨詢協(xié)會2023-01-0911:10發(fā)表于寧夏3.人際交往中,你是哪種動物?雯書房2022-05-1807:53發(fā)表于黑龍江4.“內在關系模式”對你的影響螢光閃耀心靈驛站別人只在乎你飛得高不高,我們只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作者:芳草June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5e8093664ee9來源:簡書胡慎之簡介胡慎之,男,極視智庫專家,關系心理學家。以豐富的咨詢實踐經驗,解決家庭、婚姻情感、青少年、危機干預,焦慮抑郁、失眠等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個別疑難案例。極視智庫專家,廣州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創(chuàng)辦人,關系心理學家,婚姻關系,親子關系心理專家。精神分析治療師(德國訓練6年)、創(chuàng)傷治療師(歐洲人類組織訓練3年)。心理治療師、國際危機干預指導師、廣東心理咨詢師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婦聯(lián)《婚姻家庭指導師》項目廣州地區(qū)專業(yè)督導、國際婚姻家庭協(xié)會理事成員、《家庭教育指導師》教材副主編、《反家庭暴力法》立法聽證委員。廣州青年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籌)會長、廣州危機干預中心專家廣東省網絡工作協(xié)會副主任。從事心理咨詢行業(yè)長達10余年,具有相當豐富的咨詢實踐經驗。咨詢個案涉及家庭、婚姻情感、青少年、危機干預,焦慮抑郁、失眠等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個別疑難案例。曾應邀為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工業(yè)大學等華南地區(qū)著名高等院校心理大講堂心理專家,成功舉辦過百余場次各類工作坊及心理專業(yè)課程培訓,為中國石化、中國移動、新浪網、廣州市天河區(qū)工商局等多家企事業(yè)單位進行管理培訓及提供EAP服務。不贊同所謂“心靈雞湯“、“成功學“、“靈修“等外求意識?,F(xiàn)為《時尚健康》《心靈世界》《人之初》《南方都市報》《婚姻與家庭》《嬰兒與母親》等雜志報紙專欄撰稿。2023年01月26日
761
0
2
心理咨詢相關科普號

袁翠醫(yī)生的科普號
袁翠 主治醫(yī)師
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
心身醫(yī)學中心
50粉絲1.9萬閱讀

陳衛(wèi)華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衛(wèi)華 副主任醫(yī)師
郴州市精神病醫(yī)院
心理科
153粉絲9.6萬閱讀

陳大春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大春 主任醫(yī)師
北京回龍觀醫(yī)院
精神科
2091粉絲31.5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