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29日
70
0
5
-
張慶彬副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廣東 心理咨詢科 存在主義的四個核心命題:死亡、自由、孤獨與無意義傳統(tǒng)精神分析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力比多。當力比多得不到滿足、自我無法處理本我和超我的沖突時,人就會焦慮,對焦慮的種種防御,就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疾病的產(chǎn)生。存在主義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人皆無法避免這四個存在命題引發(fā)的焦慮,對這些焦慮的防御,就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疾病的產(chǎn)生。1.【死亡】生命有限,人都會死。對死亡的恐懼,或者叫死亡焦慮,永遠深刻地存在。只是大多數(shù)時候,它可能很隱蔽,除非死到臨頭,人甚至意識不到。跟癌癥病人聊聊天,能更好地理解它。為抵御死亡焦慮,人可能采取兩個極端的辦法。一個是“全能”。我就是無所不能的神!神不會死,也就沒有了死亡焦慮。只是人要扮成神,就得付出高昂的代價。他必須讓自己處處高人一等,以此證明自己;他不得不放棄情感的需要,因為那是凡人的標簽,等等。顯而易見,這些代價本身就會引發(fā)強烈的焦慮,雖然這種焦慮比“怕死”顯得更體面一點兒。另一個極端辦法,是全能的反面,即全然的“無能”。我是弱者,我需要被保護,神祗,請讓我在您的庇護和恩賜下獲得永生!但同樣,獲得庇護所要付出的代價也非常高昂。神只接受虔誠的崇拜者和忠實的仆人,這意味你必須放棄獨立的人格,放棄你的想法、你的需要,而全然委身于神。更不幸的是,其實凡世間沒有神,只有被幻想為神的人,所以最終結果,乞求保護的“無能兒”必然成為他人無法承受的負擔,最終成為棄兒。毫無疑問,這仍將回歸強烈的焦慮。(另外說一句,西方人的“神”源于宗教傳統(tǒng);對東方人來說,那個寄之以期望的原型一直是皇帝,后來皇帝沒了,就代之以各種可能的權威)總之,無論全能(我是神,我不會死),還是全然的無能(我以此換取神的庇護而永生),都是自我欺騙——既不能避免死亡焦慮,也會引發(fā)更多的焦慮,都注定無法獲得心理的健康與安寧。死亡焦慮的解決之道,只能是承認和面對死亡,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意義。悼詞和墓志銘是個好東西:請閉眼想想,當你的棺木被蓋上時,你如何回顧和評價自己這一生?滿足嗎?遺憾嗎?是鴻毛?是泰山?含笑而去?死不瞑目?……好好活過的人不會害怕死去。至于如何才能“好好活過”,咨詢師可能會分享這樣的經(jīng)驗:人的幸福不會憑空而來,它只產(chǎn)生于“有意義”的時刻;意義也不會憑空而來,它只發(fā)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fā)生在人與人的關系里。所以專心投入當下每一分鐘的生活,就是好好活過的最好方式。2.【自由】自由,人皆渴望,在詩歌里甚至生命和愛情都可為它而拋棄。但有一個悖論,盡管人總追求自由,但得到后卻往往會想要放棄它。因為自由不僅帶來喜悅,也會帶來焦慮和惶恐。人往往驚恐地發(fā)現(xiàn),盡管我自由了,但我并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終于被釋放了,但面對眼前空曠且充滿未知的原野,我能存活下來嗎?我能把它建設成理想的家園嗎?實踐中,在非結構的人際互動團體里,能特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當團體成員被賦予完全的自由時,接下來發(fā)生的不會是喜悅和生命力,相反會是長時間的沉默和混亂。告訴你門后有一只熊,并不可怕,你知道獵槍就能對付它。告訴你背后的黑暗中,不知藏著什么恐怖的東西!那才最可怕。未知會引發(fā)最強烈的恐懼,所以人往往甘愿用一切代價逃避未知。自由就意味著未知。當你不再被約束的同時,也不會再獲得指引和保護,你不得不獨自去面對未知。這就是為什么人在得到自由之后,往往又拼命放棄它的原因。就像孩子總想溜出門去看看世界,但如果你把他背后的房門關上,他會因為害怕而轉過身來拍門大哭的——讓我進去!所以自由需要能力。只有這樣的人——他有能力認識世界、應對世界,有能力承載未知帶來的焦慮,才能走出門去,享受自由。還有一種可能,人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但其實是錯覺,甚至自我欺騙?!拔铱梢圆恍枰獝矍?!我自由、獨立,并為此自豪!”。但其實,他可能是因為不會愛、無法愛,所以被迫選擇不要愛而已??勺罂捎也攀亲杂伞U嬲杂傻娜藭f,我會愛,也愛過,同時我也能承受孤獨、享受獨處,無論哪種選擇,只要我愿意,就可以。自由必定與責任相生相伴。自由意味著主動的選擇:是你選擇的,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所以你要為一切結果承擔責任;選擇一個的同時,也意味著放棄另一個,是你放棄的,不是別人奪走的,所以你要為放棄的后果承擔責任。3.【孤獨】什么是存在孤獨?比如你躺在床上要死了,親人痛哭流涕,但你還是會死去,他們也還是會活下去?;蛘吣闶倭送纯蘖魈椋笥涯托牡匕参磕?,但你還是一個人,他也還是要回家跟另一半吃飯睡覺逗孩子。沉舟側畔千帆過。人永遠代替不了另一人的痛苦,甚至根本理解不了。所以人總會在某些時候,感覺徹底地無能為力,徹底被孤獨感、絕望感所包圍。這個時候,人就經(jīng)歷著存在孤獨。孤獨是生命的本質(zhì),無可改變。性愛中性器結合、兩人同步高潮的瞬間,最接近于孤獨的消亡。但終究,那一瞬間過后,性愛雙方仍要回來,面對“我們是兩個不同個體”這樣一個事實。人不可能用性愛戰(zhàn)勝孤獨,那樣與喝海水解渴無異。孤獨不會消亡。但活在與他人的關系里,卻可以抵御孤獨。就連嬰兒都本能地知道,我要緊緊抱住媽媽,我要留在媽媽的懷抱里。如果媽媽離開我,我就用哭鬧喚她回來。成年人為了抵御孤獨,會用各種更高級的方式獲取關系。但以下兩種極端的行為,卻會事與愿違,反而破壞關系。一種是掌控他人。這種人的邏輯是,你不許逃離我,你必須從屬于我,這樣我就能永遠地擁有你。暴君、施虐狂的背后,是對孤獨的深刻恐懼。另一種截然相反,是甘于被他人掌控。邏輯是,我屬于你,我會永遠順從你,這樣你就不會拋棄我,我也就永遠擁有了你。奴隸、受虐狂的背后,也是對孤獨的深刻恐懼。但無論剝奪他人,還是放棄自己,以此換取來的關系注定脆弱不堪,注定會失敗。失敗的關系引發(fā)更強烈的焦慮,焦慮之下愈發(fā)錯誤地掙扎,也就愈發(fā)破壞了關系。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不得不走進咨詢室來求助的原因,他們不知道自己陷入了關系的惡性循環(huán)。存在孤獨的解決之道,只能是創(chuàng)造并擁有一份健康的關系。在健康的關系里,人們并非彼此利用。沒有救贖,沒有掌控,我們是兩只能夠自在飛舞的蝴蝶,在一起只因能飛得更幸福。健康的關系一定是真誠的。我全然地接納你,也相信自己會被你全然地接納;我愿意為你無條件地付出,只因為我喜歡這么做,反之亦然。擁有健康的關系,并將它內(nèi)化于心中永存,如果能夠這樣,人就不再害怕孤獨,哪怕孤獨實際上會永遠存在。4.【無意義】宇宙本無任何意義,它只是存在。動物也不會問意義是什么。追尋意義、賦予意義是人獨有的能力。對于需要意義的人而言,“無意義”卻是客觀的事實,這個矛盾就成為焦慮的根本來源之一。現(xiàn)代社會的運行方式讓人忙碌而無暇他顧,人離自己真正的需要越來越遠(比如尊嚴和價值被地位和財富取代),更加劇了無意義的困擾。缺乏意義體驗的人可能很偏執(zhí),他永遠在追尋著什么,卻永遠也追尋不到;也可能很憤青,斥責和否定一切,因為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還可能是玩世不恭,既然一切都沒意義,一切皆是虛無,那還認真?zhèn)€屁呢?人需要有意義。但意義無法從任何他人、他處那里獲得,因為意義并非客觀的存在。意義是主觀的產(chǎn)物,只產(chǎn)生于人自己的意念里。是你自己,也只能是你自己,在心里為某物賦予了某個“意義”。意義來自于我,但空喊一萬年“我要有意義!”,也沒用。意義只發(fā)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只能在人與人的關系里找到。也許此刻你被一朵綻放的花兒所感動,悟到了生命的意義;也許彼刻你在幫助一個孤兒時,體驗到了自己的價值。所以治療“無意義”的良方,就是“參與”。與死亡、自由、孤獨必須被直面不同,解決無意義的關鍵是轉離,即忘掉意義這檔子事,轉而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但要注意“投入生活”和陀螺般忙碌的不同),然后,你就會在某一時刻不經(jīng)意地找到意義(70后看過動畫片《花仙子》的人,一定記得女主角最后是如何找到七色花的)。(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作者:白云波)您是不是同意以上觀點,歡迎大家探討和討論……相關鏈接:存在主義三句話存在主義可以進一步被概括為下面這樣三句話:1.人都會死,所以人總希望活得有意義;2.生命的本質(zhì)是孤獨,所以人總得活在關系里;3.世上沒有萬能的拯救者,所以人終得自己靠自己。存在主義在心理咨詢流派體系中的位置筆者覺得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來形容:精神分析是大地,人本是空氣,存在主義是道路。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理論幫我們深刻了解一個人。他的心理需要是什么?他的內(nèi)心沖突是什么?他如何抵御焦慮?心理防御如何引發(fā)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疾?。克杂么蟮貋肀扔骶帧蟮厥腔A,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精分理論就是了解人的堅實基礎。人本主義者百分百無條件地相信人,他們把人看做一顆有發(fā)育能力的種子,認為只要提供合適的條件,比如理解、無條件地積極關注,種子自己就能發(fā)芽并成長為大樹。好的人本主義實踐者一定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所以用空氣來比喻人本,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它可以不那么搶眼,但必須無處不在,潤物細無聲。有了大地,有了空氣,人就可以生存了。但僅僅生存,人是不會滿足的。人會有更高的追求,會發(fā)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何在?等等。所以人需要有方向,需要尋找各種存在問題的答案,比如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這就是存在主義討論的問題。所以用道路比喻存在主義,它沒有盡頭,但沿著它的方向不斷前進,人就會得到成長和升華。如果你能接受以上比喻,那你一定也可以接受,不同流派都是整個“心理咨詢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它們沒有高低,沒有對錯,而是相互依靠、相互補充,共同發(fā)揮作用,缺一不可。存在主義在個體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位置回顧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心理咨詢流派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其先后順序恰與人的成長規(guī)律相吻合。精神分析是領域的起源。它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嬰幼兒的心理需要。恰如初生的嬰幼兒,傳統(tǒng)精分幾乎只關心個體自身的滿足,以及由此而來的內(nèi)心沖突、焦慮、防御等等,總之,是有關“我”的最基本的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恰如孩子不斷長大,人不再滿足于僅僅關注自己,而是轉為向外看,開始著眼于關系,開始在意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我在人群中的位置、我如何獲得他人的尊重、我如何愛與被愛、這些關系又怎樣反過來影響了我,等等。與這個變化相對應,傳統(tǒng)精分也越來越難以滿足實踐者們的需要,于是一方面,精分體系內(nèi)部發(fā)展出了聚焦于關系的依戀理論、客體關系理論等,另一方面,人本主義更是從外部樹起了一面全新的大旗。時間繼續(xù)推移,當人步入成年,有了堅實的生存基礎,也有了穩(wěn)定的社會角色和社會關系之后,人的關注點將再次發(fā)生逆轉,從外部重新回歸自己。但與嬰幼兒時期不同,此時思考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全面升華,不再是食色、快樂等基本需要,而是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這些抽象的命題。這就是存在主義所關注的,它聚焦于存在的終極意義,滿足的是人的高級心理需要。如果最終足夠幸運,這些問題能找到滿意的答案,人就將獲得完整,內(nèi)心會充滿力量與平靜。如果你能接受以上闡述,那你一定也可以接受,針對處于不同心理發(fā)展階段的來訪者,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工作。不同心理發(fā)展階段工作方法初級階段:來訪基本需要尚未滿足如果來訪者的心理發(fā)展固著于初級階段,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尚未得到滿足,或被深刻地壓抑著,咨詢師就應該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理解他,愛他,可以適當?shù)剡w就他、滿足他。一顆心暴露在過久的寒冷中被凍住了,只能用溫暖的手心慢慢捂熱它。如果這時,孩子還沒得到必要的滿足、還在委屈哭鬧,大人就給他講道理,告訴他你要乖,要做個好孩子,你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嗎,沒用的,因為他聽不進去。相應在咨詢中,如果咨詢師一意孤行這樣對待來訪者,最終要么他把你逼瘋,要么你把他征服,無論哪個都與助人的初衷相去甚遠?!扒嗌倌辍彪A段:來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如果來訪者的心理發(fā)展成熟一些,已經(jīng)度過滿足個體需要的階段,開始向外看了,如同一個剛剛走上社會的青少年,此時他將遇到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需要人際關系方面的幫助和指導。這時咨詢師應該扮演一個父親、一個老師的角色,告訴他什么是可以被接受的,什么是要被禁止的,怎樣做可能得到理想的結果,怎樣做可能讓你碰壁,該鼓勵的時候鼓勵,改批評的時候批評,愛你,同時給你樹規(guī)矩。如同父親與兒子、老師與學生,他們之間可能有分歧、有沖突,但最終,孩子的自我形象、應對方法、社會角色等等,都會在不斷地碰撞和嘗試中得以成型。相反,對于一個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如果給他絮絮叨叨的關愛,或者過于深刻的“大道理”,都會被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的。成熟階段:來訪的苦惱來自于存在命題如果來訪者的心理發(fā)展已經(jīng)更加成熟,無論基本需要還是社會關系都不再是問題,那他的焦慮、苦惱往往就來自于存在命題。如果我死了會怎樣?我所經(jīng)歷和擁有的一切有意義嗎?我是否狂歡盛宴中的孤獨者?我是否衣著光鮮受人敬仰的囚徒?等等。這個時候,圍繞存在主義命題的討論才更有可能幫助他。最后按照一般經(jīng)驗,當人度過成年、步入老年之后,還可能發(fā)展出一種“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相對于存在主義的“有”和“追求”(比如意義),超然的態(tài)度則傾向于“空無”和“放下”,如同東方的道教、佛教。大家不妨大膽猜測,這會不會是未來心理咨詢理論的發(fā)展方向呢?2022年09月06日
2944
0
2
-
陳群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安定醫(yī)院 臨床心理中心 (削弱個體情感發(fā)展和自我價值感)1、情緒不穩(wěn)定,隨時出現(xiàn)情緒爆發(fā),有時流淚有時情緒失控(情感需求被忽視和訓斥的環(huán)境中成長,渴望得到關注和支持)2、對陌生人過于親熱(從來沒有被無條件關注,不想別人也受創(chuàng)、同理心強)3、虐待同學或小動物(對周圍世界滿懷敵意、防御狀態(tài))4、幾乎沒有朋友(不愿人際交往,缺乏人際交往技能)5、對未來沒有信心(因為在被批評、貶低、漠視的環(huán)境中長大,對自己沒有信心)6、孩子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沒有安全的情緒表達空間,總處于恐懼中長大,忽略自己的感受、易出現(xiàn)成癮行為)7、不知道自己是誰?(迷茫又虛榮、自大,被控制沒有獨立精神和心理空間,無法塑造和認可自我身份)8、反復尋求認可(討好或裝腔作勢、編謊言,一輩子與真實的自己做抗爭)9、嚴格的自我批評(壓力大,父母高期待,自己追求完美)10、負罪感明顯(需要支撐時,父母內(nèi)疚)2022年07月27日
1056
0
3
-
李強主任醫(yī)師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精神心理衛(wèi)生科 你是否經(jīng)常在極度沮喪的時候,做出后悔的決定?明知道發(fā)脾氣經(jīng)常會傷害關系,怎么也控制不住?不希望總是胡思亂想,可是沒有辦法克服?我們每天都會與情緒相伴,而情緒狀態(tài)又深切影響著人際關系、工作效率、家庭幸福。一旦陷入情緒風暴中,不僅不能有效地處理人或事,還會輕易把事情搞砸。想減少負面情緒,不受情緒的影響,卻總會被一些小事觸碰到情緒按鈕,不斷在相似的劇本里循環(huán)。情緒究竟是如何運作的,究竟怎樣才能成為情緒的主人?一起來看一下。情緒是什么?情緒是生理系統(tǒng)、認知系統(tǒng)的綜合,當我們生氣的時候,頭腦中的負面思維愈演愈烈,同時伴隨著腎上腺素升高,呼吸急促,胸口堵塞感,整個人難受極了,想讓自己快速平靜下來。很多人緩解情緒的方式是壓抑或者表達(宣泄),壓抑會暫時恢復平靜,可是由情緒產(chǎn)生的激素仍然留存在細胞中,長此以往將導致各種疾病發(fā)生。而宣泄的方式,對人際關系是有破壞性的,強烈的情緒發(fā)泄之后,可能處于緊張、內(nèi)疚、后悔中,又導致新的情緒起伏。情緒是能量,不會消失也無法被壓制,我們必須理解和接納它。痛苦不是情緒帶給你的,是基于我們的認知系統(tǒng),以及對于外部事件的自動化反應。我們?nèi)绾慰创录耪嬲龥Q定了我們會有多憤怒、沮喪,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緒反應的ABC理論解釋了這一點。A:激發(fā)事件(Activatingevent),具體的人或事B:信念(Belief),是我們對于事件的認知、解讀C:行為后果(Consequence)?,感受和行為通常我們認為影響我們的是某個具體事件,導致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或行為,比如:孩子不寫作業(yè),我因此而生氣。這不是真的!“不寫作業(yè)是不對的”的看法讓你生氣,而不是這件事本身,對事件的解讀才是關鍵,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就找到了管理情緒的開關。5種非理性思維決定我們是否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是我們的認知,下面介紹幾種非理性思維,看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會陷入其中,讓自己情緒起伏過度。①絕對化的要求認為一個前提,必然導致一個結論的思維,絕對化思維一般會帶有絕對、一定、必須、只有等詞,比如,開外國車就是不愛國。②過分概括化即以某一件事或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整個人。伴隨著“從不、總是、幾乎沒、一無是處”等詞語,比如,他從來不會幫我分擔家務。③糟糕至極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fā)生將會非常糟糕堪比災難的想法。伴隨著“萬一……怎么辦”、“不容易、一團糟、毫無希望、困難重重”,比如,考不上大學,這輩子就毀了。④應該化絕對論者思維傾向以下面幾種形式出現(xiàn):“我必須、我應該、我只能……”諸如此類。我應該更有吸引力、更聰明、更機智、更受歡迎、更具有行動力、應該賺更多錢......可能受到電視廣告影響,和他人比較,或者外界對自己的期望,總之用這種應該化給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⑤合理化反應合理化就是弱反應。這是對發(fā)生的事否認或不當一回事?!罢l會當回事?、那又怎樣?、沒什么大不了”。面對無法教育的孩子“我不管了,任憑自暴自棄吧”經(jīng)歷失戀后,“沒什么,一個人也很好”等安慰自己合理化可能在短期內(nèi)“發(fā)揮作用,騙自己接受自己的行為,但遮掩、否認不能緩解情緒,情緒一直都在,還會以其他方式提醒自己。練習示例:讓你的合理化和借口作廢練習示例:對你的合理化做法及借口進行反制當我們產(chǎn)生類似的情緒及想法時,可以根據(jù)以上模板逐個擊破合理化借口,開始有意義的行動。情緒管理四步法引發(fā)負面情緒的真正引發(fā)原因可能是現(xiàn)實客觀存在,也可能是我們內(nèi)心思維方式受到?jīng)_擊,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想象,更有一些是我們不愿意接受,拼命逃避的原因。情緒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讓情緒影響我們理性的決策,在有情緒的時候好好關照自己,可嘗試以下幾個步驟。1、覺察情緒當你陷入情緒中時,要全然的感受和體會你的情緒。去看到“發(fā)生了什么,我怎么了?”此時頭腦會開始編故事,關于“可憐的我”和“可惡的別人”,盡量不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漩渦,而是像一個旁觀者,抽離出來看待整個事件。2、接納情緒如果你總告訴自己,不要生氣,不要難過,我得趕緊好起來,否認情緒就是在否認自己,情緒就像橡皮筋,越對抗崩得越緊。允許自己有消極的情緒,告訴自己我可以生氣,我可以難過,我可以讓自己表現(xiàn)的不好。允許不是讓情緒過度放大,而是不過分對抗,當你接納了情緒,它的能量就減弱了。3、轉化情緒在情緒強烈的時候先把手上的事情放一放,安撫好自己,再處理問題。首先,在一個只有自己的空間,說出自己的感受,“你感到難受嗎?”、“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不斷引導自己把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他這樣和我說話我覺得很受傷,我想要被尊重......”可以反復的講,直到自己覺得自己平靜下來。切記,這個過程不去反思、指責、抱怨,只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對自己坦誠,說出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4、反思與行動當情緒緩和,思考讓自己不開心的原因很重要,避免在相似的事情上重復受傷?!袄瞎f好今天放學他去接孩子,結果遲到了1個小時,我覺得很生氣,他做事怎么這么不靠譜,對這個家不重視,為什么不能替我分擔一些......”可能面對這件事,這位媽媽一下子會有很多抱怨,但是內(nèi)心深處最核心的感受是不被愛,不被支持,如果她能意識到的話,可能之后告訴老公想讓他幫忙做什么,這樣做能讓自己感受到被支持,平時也注意多關心自己的感受,給自己力量,就不再被同樣的情境擾動。其實在所有情緒的背后,都有我們每個人很在意的核心信念,“我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愛、被信任、被接納......”在你平靜下來后,問問自己,發(fā)生了什么事?我有什么樣的感受?這種感受代表了什么?面對這樣的感受,我之后怎么做?鼓起勇氣面對吧,每一次負面情緒都是幫助你靠近真實的自己。如果您正面臨情緒困擾,長期焦慮、抑郁,出現(xiàn)睡眠問題,精力耗竭等,找不到原因且無力改變,安肯資深心理咨詢師盧老師愿意給予專業(yè)的心理支持,陪您一起渡過難關。情緒急救的方法有時候我們會經(jīng)歷強烈的情緒沖擊,極度憤怒、悲傷、委屈,身心面臨著極大考驗,無法思考也無法從情緒中走出來,可以試試以下方法,從認知、身體、能量層面改善,暫時阻擋情緒沖擊。轉移注意看你周圍的事物,看到什么就默念物品的名字,“水杯、沙發(fā),白色的窗簾,桌子......”,可以幫助你從負面思維中抽離出來。運動做家務,跳繩、俯臥撐等都可以,讓身體立刻動起來,可有效遠離情緒風暴?;蛘邉?chuàng)意利用情緒的能量,生氣的時候跑個步,把一直拖延的事情做一下。深呼吸深呼吸可以激活人體中的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降低心率、放松身心,釋放能量。慢慢吸氣5秒,心中數(shù)數(shù),再持續(xù)呼氣5秒種,呼氣時,要想象心中的不快隨之被呼出,反復做幾組,心情會平靜一些。2022年07月24日
262
0
1
-
別懷璽主任醫(yī)師 天津市職業(yè)病防治院 心理科 在一中心醫(yī)院門診時來了一個年輕的男孩,自述對異性不感興趣,對同性有莫名的好感,輾轉反側。因門診患者較多,我建議他來工作室進行咨詢。同性戀現(xiàn)在已經(jīng)排除在國際疾病分類-11版之外,也就是說不是病了。但是來訪者因各種原因過來咨詢,大部分是因自己的性取向不能被家人,朋友及環(huán)境接納而出現(xiàn)的情緒問題,因此幫助來訪者適應這樣的狀態(tài)成為咨詢的重點。同性戀其實有假性和真性的不同,部分因家人的教養(yǎng)行為出現(xiàn)的偏差,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矯正得到改善,如果是遺傳、生物原因改變比較困難??偨Y一句話:同性戀可能不是問題,對同性戀的看法才是主要問題。2022年07月23日
848
0
0
-
包祖曉副主任醫(yī)師 臺州醫(yī)院 醫(yī)學心理科 除了重性精神疾病,我很少跟來訪者及家屬說“病”的問題。主要出于以下幾點考慮:1、如果是重性精神疾病,那意味著藥物治療、監(jiān)護治療,甚至是住院治療,需要把病名、藥物等具體的跟患者和家屬交代細節(jié);2、對于普通的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失眠癥等心理障礙,需要探討治療方案,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的方案由患者及家屬選擇;3、對于輕度的情緒問題、行為問題、性格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以及功能性的身體不適,我是反對去“硬套”精神醫(yī)學中的“診斷標準”的,正如下圖中這位來訪者所說,因為“怎么辦”比“是什么”更重要;4、還有,不管重性精神疾病和輕度的心理問題,都跟生活模式息息相關,我在“禪療四部曲”和“解憂四部曲”中反復強調(diào):要把抑郁、焦慮、強迫、失眠等心理障礙還原為生活問題。2022年06月14日
140
0
0
-
陸小兵主任醫(yī)師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 精神科 原創(chuàng)?陸博?精神心理專家陸小兵?隨著升學競爭的日趨激烈及就業(yè)形勢的漸趨緊張,因考試而引發(fā)的心理問題日趨增多,其中以青少年學生為主體的焦慮情緒較為嚴重。2022年中高考已經(jīng)進入倒計時了。隨著中高考的臨近。備考的學生和家長也開始變得焦慮起來。有的學生無法擁有良好的睡眠質(zhì)量,甚至是失眠。有的學生擔心自己會考不好而心情低落,甚至是情緒崩潰等等??忌记罢{(diào)節(jié)焦慮小妙招:1、可以努力備考,但是別過分苛刻不要一個點死磕,不要過多責備自己,按照原定計劃一輪一輪有規(guī)律地復習。提示:按計劃進行復習可以緩解考前焦慮。3、無視那些糟糕的聲音,積極地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一種簡單又有效的調(diào)節(jié)情緒方法,可以增強信心??吹皆嚲眍}目時感到緊張,深呼吸,肌肉放松,告訴自己:我可以的,靜下心試試看。不要想著考砸了怎么辦?怎么跟家人交代?未來怎么辦?4、配合放松訓練調(diào)節(jié)呼吸放松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放松方式。采用鼻子呼吸,腹部吸氣。呼氣的時候盡量告訴自己:我現(xiàn)在很放松很舒服。5~10分鐘左右的呼吸放松,能讓你平靜下來,有效擺脫焦慮。大家還可以在每天臨睡前聽一些放松的音樂。結語:如因考試焦慮不安的情況嚴重影響到生活或者根本無法自我調(diào)節(jié),出現(xiàn)軀體不舒服時,請一定要告訴你的父母、你的老師、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和幫助!最后祝所有的考生們,高考順利、穩(wěn)定發(fā)揮、考得都會!答得都對!2022年06月05日
2048
0
18
-
喻東山主任醫(yī)師 馬鞍山市精神病醫(yī)院 精神科 心緒不良就是禁不住地想以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原因:一是普拉克索和拉莫三嗪在提高動力的過程中,也提高對前意識中不愉快事情的回憶,二是人過閑,沒什么積極的事情可做,消極的回憶就往意識中涌來。碳酸鋰增量,就是抑制消極回憶的情緒反應。我們總是把“上善若水”當做一幅雅致的橫批,沒有去多想它。實際上它是在說,水是沒情緒的,遇到漏洞,就向下流;沒有漏洞,就靜止下來。比喻人有機會就及時抓住,逃出困境,沒機會就靜觀其變;水放進方形器皿,就是方的;放進圓形器皿,就是圓的,比喻人在好的環(huán)境下能過,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也能過的堅韌品質(zhì);氣溫低到零度以下,水就結成堅冰;氣溫10-20度,水就柔若淑女,氣溫30-40度,水就云蒸霧變。比喻在不同的背景下,人發(fā)揮的作用不同,所謂“用之如虎,不用如鼠”。所以,因勢屈而低頭,因保全而忍耐,因沒機會而不能伸展,這都是當時格局的限制啊,如果逆勢一拼,可能就沒有今天了,這樣想來,對當時的尷尬還有什么遺憾呢?我們當時對所有痛苦的忍耐,不都是為了今天的安寧嗎?為什么今天已經(jīng)安寧,卻又要去咀嚼當時的痛苦呢?這能對得起當時忍耐的付出嗎?2022年05月29日
1748
0
18
-
陳群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安定醫(yī)院 臨床心理中心 1、接受它。如果我們有推開或逃離焦慮的沖動,這是正常也是很自然的反應,因為沒有人能真正享受它。但如果我們堅持要推開它,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所以在當前情況下,接受焦慮會更有效。當人們認為焦慮是不好的并試圖驅(qū)散它,大腦會將焦慮誤解為是個問題,我們只會吞下更多的抗壓藥,這樣我們會更焦慮。所以提醒人們疫情當前出現(xiàn)焦慮情緒是大多數(shù)人都有的正常感受。雖然焦慮不好受,但是可以忍受它!我們能與焦慮在一起,接受它比試圖讓它消失更有效。雖然這有點違反直覺!這是一種非常矛盾的方法,但非常有效。如果我們能接受它,甚至歡迎它的到來,相信我能容忍它、我也能應付它。這是非常有效且強大的工具。我們能與它有效的相處。2、相信自己本具處理問題面對壓力的能力,我們可以忍受不確定性。生活中未知的事情太多了,未知產(chǎn)生巨大的恐懼,但是我們本具很好的精神力量,來忍受不確定性。比如我們可能每天都會坐車,不管作為乘客還是司機,我們常常什么都不用想,就這樣上路了。這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其實坐車是不確定和最危險的事情之一。而我們再也不用去想它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大家已經(jīng)能夠忍受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不確定性,這是事實!這有助于我們認識到我們已經(jīng)擁有了能夠適應當前情況的精神力量。3、自我關懷,疫情期間,每個人都正經(jīng)歷著巨大的情緒波動,從恐懼、焦慮、憤怒、無助、內(nèi)疚到悲傷,甚至不堪重負和壓力,有些人可能因為自己有這些情緒,而責備自己,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些情緒,認為自己應該更能控制自己,并且應該將一切處理的更好。但這會助長一種敵意的心理環(huán)境,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因為我們已經(jīng)害怕了,因為害怕而自我耗竭。所以,更好的做法是自我同情,完全接受這些感覺、體驗和情緒。然后說,我當然害怕,我當然有這些感受,每個人都有,我要讓自己休息一下,我會照顧好我自己,就像照顧我心愛的家庭成員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我會讓自己逐漸變得更好。這給自己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從而更好地利用現(xiàn)有的工具。2022年05月18日
633
0
13
-
楊福中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精神科 作者:楊福中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tǒng)心理學的科學,它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zhì)、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 如何讓自己更加幸福? 第一,發(fā)揮自己的性格、人格方面的優(yōu)點,把這些優(yōu)點在你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發(fā)揮出來,人生就能過得更加的幸福,這些優(yōu)點指的是人性、性格方面的優(yōu)勢,例如:善良、勇敢、誠實、堅強,等等。 第二,培養(yǎng)自己的承受痛苦的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延遲滿足的能力越強,個體越能夠獲得成功,能夠更加幸福!延遲滿足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通俗的說,就是培養(yǎng)堅毅的品格和心理韌性!關于心理韌性的重要性我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提到過,父母親培養(yǎng)孩子心理韌性的關鍵一點在于“gentle push”!,翻譯成中文,就是“輕輕的推”,要讓孩子感受大壓力的同時,體會到支持,從而戰(zhàn)勝困難,逐漸堅強! 第三,福流體驗,這是一種特殊的體驗,會讓你完全的沉浸在一種幸福的體驗之中,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能夠經(jīng)常體會到這種“福流體驗”,就越有可能夠獲得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應該說,這是一種和信仰、理想、追求都相關的特殊體驗,是一種更高水平的自我的形態(tài),是一種在高級心里活動中、或者在高級精神層次中能夠體驗到的感覺,包括幸福感、升華感、榮譽感、或者某種自我的超越、一種承諾、一種堅定的信仰,等等。 第四,記錄并且表達你的辛福感,關注那些讓你感到幸福的時刻、讓你感到幸福的事情,把幸福的感覺和你的朋友分享,幸福會傳遞開來,你也會變得更加幸福! 第五,堅持規(guī)律體育鍛煉,包括有氧鍛煉和無氧鍛煉,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大腦分泌5-羥色胺,多巴胺,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等有益的神經(jīng)遞質(zhì),是有效的抑郁癥、焦慮癥和雙相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癥的輔助治療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有氧鍛煉的時候,需要控制心率,具體建議如下。 更加科學的有氧運動,應該在經(jīng)過了運動評估以后,才能開展,包括檢查心電圖,全面的體檢,等,常常使用平板實驗來評估最大耗氧率。 第六、正念和冥想,這是一種讓我們用另一種視角來審視到自己的生活的方法,,也就是不帶判斷的覺察自己、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從而獲得更大的力量,獲得自信,不收情緒的左右,更加幸福。2022年01月27日
846
2
3
心理咨詢相關科普號

陳敏榕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敏榕 副主任醫(yī)師
福建省福州兒童醫(yī)院
心理衛(wèi)生科
712粉絲4.3萬閱讀

王駿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駿 心理治療師
江西省吉安市中醫(yī)院
心理咨詢科
20粉絲3618閱讀

蔣成剛醫(yī)生的科普號
蔣成剛 主任醫(yī)師
重慶市婦幼保健院
睡眠心理科
795粉絲11.7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