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nèi)容
-
血液病,腫瘤患者能不能打新冠疫苗?
很多病友問這個問題??傮w而言,在疾病完全緩解,并且持續(xù)半年以上,近期無放/化療、無靶向藥物維持治療,無服用免疫抑制劑時,經(jīng)咨詢專科醫(yī)生后可接種滅活新冠疫苗。 對于貧血患者,如果明確為營養(yǎng)性貧血,且血紅蛋白大于100g/L時,可以打疫苗。 對于血小板減少患者,建議查明原因,控制正常后,咨詢血液科??漆t(yī)生后方可打疫苗。
王亮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2月22日4458
0
4
-
血細胞分析深度解讀
1、血紅蛋白濃度(Hb) 血紅蛋白濃度指單位體積(L)血液內(nèi)所含的血紅蛋白的量,血紅蛋白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 【參考值】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新生兒:170~200 g/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增高: 降低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shù)的臨床意義相似,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血紅蛋白增多有以下情況:(1)生理性增多:見于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等;(2)病理性增多:見于嚴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聯(lián)癥、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或肺靜脈瘺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見于某些腫瘤或腎臟疾病,如腎癌、肝細胞癌、腎胚胎瘤及腎盂積水、多囊腎等。 血紅蛋白減少(1)生理性減少:3個月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因生長發(fā)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統(tǒng)造血的相對不足,一般可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釋,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2)病理性減少: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所伴發(fā)的貧血;②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所致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③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所致紅細胞破壞過多而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海洋性貧血、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huán)的大手術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學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2、紅細胞計數(shù)(RBC) 紅細胞計數(shù),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shù)目,對于提示累及紅細胞系統(tǒng)的疾病有重要意義。 【臨床意義】 紅細胞計數(shù)值增多①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肺氣腫及心力衰竭等;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癥;③嚴重脫水,大面積燒傷;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⑤腎癌,腎上腺腫瘤;⑥藥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等可引起紅細胞增多;⑦高山居民,新生兒可見生理性增高。 紅細胞計數(shù)值減少①各種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腎病、肝病、胃切除術后、出血性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白血病以及接觸苯胺等化學物質引起職業(yè)中毒等所致的貧血;②各種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產(chǎn)后,手術后),重癥寄生蟲病等;③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3、白細胞計數(shù)(WBC) 白細胞計數(shù),是指計數(shù)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白細胞數(shù)目,舊稱白血球,是機體防御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床意義】 白細胞計數(shù)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細胞系統(tǒng)的疾病。 白細胞計數(shù)增多:見于急性感染,尿毒癥,嚴重燒傷,急性出血,組織損傷,大手術后,白血病等。 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見于傷寒及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癥,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 血液離心時表層為灰白色,這部分的細胞即稱為白細胞。它是一組形態(tài)、功能和在發(fā)育與分化階段不同的非均質性混合細胞的統(tǒng)稱,依據(jù)形態(tài)、功能和來源而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三類。僅以白細胞計數(shù)判定臨床意義有一定局限性,應結合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分析病情,較為確切。 【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增多見于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癥、內(nèi)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癥、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换?、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減少癥、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征等)、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粒細胞: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病,射線照射后、脾切除術后、傳染病恢復期等。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3)淋巴細胞:增多見于某些傳染?。ò偃湛?、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減少見于多種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單核細胞:增多見于結核病、傷寒,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瘧疾、單核細胞白血病、黑熱病及傳染病的恢復期等。 (5)嗜堿粒細胞:多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術后等。 5、血小板計數(shù) 血小板計數(shù),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數(shù)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質量和數(shù)量在集體正常止血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機械性的堵塞傷口和生物化學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臨床意義】 (1)生理變異:健康人的血小板數(shù)比較穩(wěn)定,在一日之間沒有大的變動,亦無性別與年齡明顯差別,有些婦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經(jīng)期)輕度下降。 (2)病理意義:血小板減少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某些內(nèi)科疾患如膠原性疾患、脾功能亢進、尿毒癥、腫瘤骨髓轉移引起骨髓纖維化時可繼發(fā)血小板減少,某些造血系統(tǒng)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減少,凡體內(nèi)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敗血癥、粟粒結核等血小板也往往減少。血小板顯著增多主要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腫瘤骨髓轉移(有溶骨性變化時),在脾切除手術后,血小板也能呈現(xiàn)一過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術后,血小板可反應性輕度增高。 6、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RC) 網(wǎng)織紅細胞是沒有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該細胞內(nèi)殘存的核糖核酸經(jīng)特殊染色后成“網(wǎng)狀”結構。 【臨床意義】 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于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降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7、紅細胞比積 紅細胞比積又稱紅細胞壓積(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積壓后紅細胞占全血的容積比,是一種間接反映紅細胞數(shù)量、大小及體積的簡單方法。結合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含量,可計算紅細胞平均值,有助于貧血的形態(tài)學分類。 【臨床意義】 (1)增大:①嚴重脫水(大量嘔吐、腹瀉、失水等);②大面積燒傷;③真性紅細胞增多癥;④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高原病、重癥肺源性心臟病等)。 (2)減少:①貧血或妊娠稀血癥;②繼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癥;③流行性出血熱并發(fā)高血容量綜合征;④妊高癥。 8、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是指人體單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通常是間接計算得到,臨床方便的計算公式是:平均紅細胞體積(fl)=HCT/RBC×100。 【臨床意義】 對貧血進行形態(tài)學分類的敏感指標,比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臨床價值更大:(1)體積增大:見于大細胞性貧血。(2)體積縮?。阂娪谛〖毎缘蜕匦载氀?。 生理學改變:①升高:新生兒升高約12%,妊娠約高5%,飲酒約升高4%,吸煙約升高3%,口服避孕藥約升高1%。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動約降低4%,6個月以前的兒童約降低10%。 藥物影響: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的藥物有巴比妥酸鹽,苯巴比妥(葉酸代謝障礙),格魯米特,苯妥英鈉,非那西?。ㄅ紶枺?,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雙胍(致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呋喃類,新霉素,異煙肼,環(huán)絲氨酸,氨基苯甲酸(誘致消化道吸收障礙所致),氨基水楊酸,甲氨蝶呤,秋水仙堿(伴維生素B12缺乏),其中抗驚厥藥約升高3%。②降低:雙香豆素乙酯可發(fā)生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病理學改變:①升高:見于營養(yǎng)不良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營養(yǎng)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術后,腸病,裂頭絳蟲等寄生蟲病;及惡性貧血,混合缺乏,葉酸,維生素B族缺乏;遺傳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之后和甲狀腺功能低下。②降低:見于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繼發(fā)性貧血;高鐵血癥見于鐵粒幼紅細胞貧血和鉛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9、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系指每個紅細胞內(nèi)所含血紅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為單位,MCH=Hb含量/紅細胞百萬數(shù),臨床上用于對貧血進行形態(tài)學分類。 【臨床意義】 降低:即為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也見于缺鐵、慢性失血、口炎性腹瀉、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貧血、鐵粒幼紅細胞貧血、巨幼紅細胞貧血。 升高:常為大細胞性貧血,見于惡性貧血,葉酸缺乏,長期饑餓,網(wǎng)織紅細胞增多癥,甲狀腺功能減退,再生障礙性貧血。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即平均每1升血細胞中所含血紅蛋白克數(shù),以 g/L表示,計算公式如下:MCHC=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克數(shù)(g/L)/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比積(L/L)。 【臨床意義】 1、升高:高色素性貧血,嚴重嘔吐,頻繁腹瀉,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2、降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11、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為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異質性的參數(shù),常以所測得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異系數(shù)。 【臨床意義】 1、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見于缺鐵性貧血,尤其是MCV尚處于參考值范圍時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鐵性貧血的特征。 2、缺血性貧血和輕型地中海性貧血均可見MCV下降,但前者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而后者RDW正常,有助于鑒別。 3、溶血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MCV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礙性貧血MCV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均無變化。
張臨友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2月18日4515
0
1
-
我得了貧血、血小板低,為什么反復做骨穿?有沒有道理?
全日城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1月30日1217
0
1
-
貧血事不小
門診經(jīng)常碰到年輕女性拿著血常規(guī),面色蒼白或微黃的來就診,一問貧血很多年,之前補鐵治療上來了又沒堅持治療,血又下去了。不在意,扛著扛著越來越厲害。貧血患者經(jīng)常會不重視自己的疾病狀態(tài),其實貧血對身體的影響還是蠻大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隨著貧血時間的積累貧血嚴重程度的加劇,心慌,頭暈,煩躁,失眠,消化不良等等癥狀都會出現(xiàn),女性月經(jīng)不調(diào),影響生育等等!因此,建議貧血患者一定要重視配合醫(yī)生治療。
王敬毅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1月25日1465
0
0
-
腎移植后為什么還會貧血
貧血的定義是女性的血紅蛋白(Hb)
胡建敏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1月22日4700
1
0
-
治療貧血的簡單食療方
全日城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1月19日753
0
0
-
眩暈100問 之—10---貧血為什么會導致眩暈?
貧血是指血液中紅血球數(shù)量太少,血紅素不足,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是其他疾病的重要臨床表現(xiàn)。貧血常見的癥狀為身體軟弱乏力、皮膚蒼白、氣急或呼吸困難,多伴有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癥狀,甚至發(fā)生暈厥。貧血因外周血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導致血液攜氧能力下降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其中由于大腦耗氧巨大,對缺氧敏感,當貧血達到一定程度時,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供氧不足,進而導致大腦功能改變,隨著大腦長期慢相缺氧,可進一步導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器質性變化,從而加重頭暈眩暈癥狀。貧血除了引起頭暈還有以下眾多癥狀:1.一般表現(xiàn):疲乏、易倦是貧血最常見的癥狀,貧血嚴重時部分患者還可出現(xiàn)低熱;2.心血管系統(tǒng):活動后心慌、氣短最為常見,部分嚴重貧血患者還可出現(xiàn)心絞痛、心力衰竭,檢查時可有輕度怵音,下肢水腫、心電圖出現(xiàn)改變。3.神經(jīng)系統(tǒng):頭痛、頭暈、目眩、耳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暈厥,嚴重貧血可出現(xiàn)神志模糊或癡呆等癥狀,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貧血常伴肢體麻木、感覺障礙等。4.消化系統(tǒng):食欲減退、腹脹、惡心較為常見,溶血性貧血患者可有黃疸和脾臟腫大;5.泌尿生殖系統(tǒng):腎臟濃縮功能減退,患者常有多尿、尿比重降低、性欲降低,女性患者常有月經(jīng)不規(guī)則、過多或減少;6.其他:皮膚干燥、毛發(fā)枯疏、少光澤。疲倦易累、全身無力、精神差;臉色不好有色斑;頭昏、頭脹疼;眼睛看不清,眼脹;經(jīng)常失眠、多夢或睡眠質量不高;胃口不好;體重突然下降;手腳冰冷、心慌氣短、多汗、盜汗,常感冒;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等都是貧血可能會引發(fā)的問題。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有貧血癥狀,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診,尋找病因,病積極治療。
胡珍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1月05日907
0
0
-
CKD患者貧血如何治療?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貧血最主要的原因是腎小球硬化,小管萎縮和間質纖維化,導致腎臟生成的一種內(nèi)分泌物質---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分泌不足或減少;因此當CKD患者血色素小于90-100g/L時,可皮下注射EPO治療,臨床醫(yī)生可根據(jù)患者的貧血嚴重成度使用不同劑量的EPO。 最近,缺氧誘導因子輔氨酰羥化酶抑制劑---羅沙司他,可以口服治療CKD患者的貧血,其原理是間接增加內(nèi)源性EPO,促進腸道鐵的吸收,已經(jīng)在臨床廣泛應用。 當然,CKD常因胃口欠佳,營養(yǎng)不良,富含鐵和葉酸等食物進食減少也是貧血的重要因素,臨床多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單純靠使用EPO或缺氧誘導因子輔氨酰羥化酶抑制劑(羅沙司他)療效欠佳,必須補充鐵劑和葉酸治療;臨床上輕度貧血患者一般僅服用鐵劑和葉酸治療即可。
唐政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1月02日5483
0
8
-
服用甲鈷胺要注意哪5個問題?
一、?哪些人適合吃甲鈷胺? 要想了解甲鈷胺,先要從維生素B12說起,維生素B12是最后一個被發(fā)現(xiàn)的維生素,也是唯一含有金屬元素(鈷)的維生素,因此得名鈷胺素,它結構復雜,分子量巨大,不是單一物質,而是由氰鈷胺、羥鈷胺、甲鈷胺和腺苷鈷胺等幾種結構和活性相似的復雜有機化合物所組成,參與人體新陳代謝和各種生化反應,其中氰鈷胺和羥鈷胺需要經(jīng)過肝臟代謝轉化,才能被人體利用,而甲鈷胺和腺苷鈷胺不需要經(jīng)過肝臟代謝轉化,可以直接被人體利用,是維生素B12的兩種活性輔酶形式。 甲鈷胺具有廣泛的生理功能和藥理活性,哪些人適合吃甲鈷胺?今天孫藥師為大家一一介紹: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甲鈷胺可刺激紅細胞成熟和分裂,促進紅細胞生成,提高血紅蛋白含量,改善貧血血象和癥狀,甲鈷胺注射液適用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周圍神經(jīng)病:甲鈷胺可進入神經(jīng)細胞,參與神經(jīng)細胞內(nèi)蛋白質、脂質和核酸的代謝,促進神經(jīng)修復,營養(yǎng)神經(jīng)細胞,提高神經(jīng)纖維興奮性,抑制神經(jīng)退變,對于糖尿病、帶狀皰疹以及三叉神經(jīng)病變所引起的周圍神經(jīng)病變具有顯著療效,可有效改善自發(fā)性肢體麻木、疼痛、感覺減退等癥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我國有75%高血壓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血壓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可顯著增加腦卒中的風險。甲鈷胺是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輔酶,參與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謝,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助于預防腦卒中。 耳鳴:甲鈷胺可進入內(nèi)耳神經(jīng),參與內(nèi)耳神經(jīng)細胞內(nèi)蛋白質、磷脂、核酸的代謝,修復受損的內(nèi)耳神經(jīng),加速神經(jīng)康復,對耳鳴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二、甲鈷胺有哪些副作用?需要注意什么? 甲鈷胺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口服甲鈷胺偶有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胃腸道反應以及皮疹等過敏反應,甲鈷胺注射液可見肌肉注射部位疼痛及硬結、頭痛、發(fā)燒感、出汗、皮疹等副作用,罕見血壓下降與呼吸困難等嚴重副作用。因此,甲鈷胺副作用通常輕微而短暫,一般停藥可緩解,如果出現(xiàn)皮疹等過敏反應,應及時停藥,如果出現(xiàn)嚴重副作用,應立即中止用藥,并采取適當?shù)拇胧?服用甲鈷胺時需要注意: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患者使用甲鈷胺可能增加低鉀血癥、血小板增多癥和猝死的風險。甲鈷胺加速核酸降解,使血尿酸升高,痛風患者應慎用甲鈷胺。甲鈷胺與汞可在人體內(nèi)形成甲基汞,造成人體多器官損傷,所以從事與汞及其化合物相關的工作人員不宜長期大量服用甲鈷胺。有臨床報道,不恰當使用甲鈷胺治療時間超過3個月,可造成不可逆性神經(jīng)損傷,因此,甲鈷胺服用1個月以上無效,則無需繼續(xù)服用。 三、?甲鈷胺空腹服用還是餐后服用? 甲鈷胺是維生素B12的活性輔酶之一,本質上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具有較強水溶性,很難在人體這個水性環(huán)境中長時間保留,如果空腹服用,甲鈷胺很快通過胃被小腸吸收,引起血藥濃度快速升高,隨后迅速通過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很難利用充分,如果餐后服用,甲鈷胺與食物混合,使其在小腸的吸收速度減慢,可以更加充分有效地發(fā)揮作用。此外,甲鈷胺還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適,餐后服用還有助于預防或減輕不適,因此,建議甲鈷胺餐后服用。 四、甲鈷胺和腺苷鈷胺有什么不同? 甲鈷胺和腺苷鈷胺是維生素B12的兩種活性輔酶形式,作用相似,但各有側重,聽孫藥師慢慢道來:在作用特點上,甲鈷胺比較容易轉移至神經(jīng)細胞的細胞器內(nèi),促進髓鞘的形成,在神經(jīng)組織中傳遞性更好,對神經(jīng)細胞的修復作用更強,更偏向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用藥,適用于周圍神經(jīng)病變,而腺苷鈷胺直接參與血紅素的合成,促進紅細胞的成熟和分裂,增加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數(shù)量以及血細胞比容值,改善貧血血象,更偏向于血液系統(tǒng)用藥,適用于巨幼紅細胞貧血。在給藥途徑上,甲鈷胺可以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腺苷鈷胺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不能靜脈注射。 五、甲鈷胺片和甲鈷胺分散片有什么不同? 甲鈷胺片和甲鈷胺分散片的不同在于劑型,二者主要有三點不同:第一,普通片劑體積較大,有時還需要服用幾片或多片,對于吞咽困難者,會影響用藥依從性,分散片不僅可以直接吞服,還能加水分散后服用,也可含服或咀嚼,服用更加方便,用藥依從性更好。第二,分散片口服后可在胃腸道快速崩解、溶出,吸收速度快,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 第三,分散片吸收快、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使得療效增強。
賈鈺華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12月31日15808
0
58
-
慢性腎臟病貧血有哪些因素?
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貧血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腎小球硬化,小管萎縮和間質纖維化,導致腎臟生成的一種內(nèi)分泌物質---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不足或減少;此外還有慢性腎臟病患者胃口欠佳,富含鐵和葉酸等食物進食減少,營養(yǎng)不良;外周血紅細胞破壞增加,或紅細胞壽命縮短;骨髓病變生成紅細胞減少。 根據(jù)導致貧血的因素是否可以糾正,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貧血因素可以分為如下三類 1.易糾正的因素:鐵、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服用ACEI類藥物治療等因素; 2.可糾正的因素:感染炎癥、甲旁亢、慢性失血、營養(yǎng)不良、鋁中毒、EPO導致的純紅再障、透析不充分、溶血、腫瘤等因素; 3.不可糾正的因素:血紅蛋白?。ǖ刂泻X氀牋罴毎氀?、骨髓疾病等。
唐政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12月18日4063
3
16
貧血相關科普號

楊雪醫(yī)生的科普號
楊雪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胸部腫瘤內(nèi)科
4259粉絲5萬閱讀

韋文姜醫(yī)生的科普號
韋文姜 副主任醫(yī)師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介入科
257粉絲26.8萬閱讀

余娜醫(yī)生的科普號
余娜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生殖免疫科
1.7萬粉絲40.3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孔圓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血液病研究所
血液病 30票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29票
貧血 28票
擅長:貧血、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性腫瘤、骨髓增殖性腫瘤以及白血病化療、移植后造血重建不良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診治。 -
推薦熱度4.9張敏 主任醫(yī)師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 血液科
骨髓增生性疾病 36票
白血病 24票
貧血 22票
擅長:各種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腫瘤(包括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貧血、血小板減少、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系統(tǒng)惡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
推薦熱度4.5陳苗 主任醫(yī)師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血液內(nèi)科
貧血 13票
再生障礙性貧血 11票
血液病 6票
擅長:各種貧血及血小板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放化療后血細胞減少。血色病。卟啉病。